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公安报】在震区采访

(2008-06-08 08:21:32)
标签:

爱在中国行

地震

绵阳

抗震

救灾

分类: 汶川地震

在震区采访

                                                             □ 石丽珊

 

在灾区一线采访时,经历了一些事后,让我明白了,什么叫记者。

5月15日,我和同事郑宗昌、王清波从北京乘飞机赶赴四川灾区。在飞机上就见到了许多扛着摄影包、背着大包小包一看就是记者的人。以前,我每次到大灾现场采访时总是见到许多类似的人。16日在北川县城采访,除了受灾群众外,大家见到最多的就是穿着迷彩服、防化服、警服的军人和民警,其次就是我们记者了。

19日,我和同事程林杰、人民公安报社驻四川记者站站长王自然、绵阳市公安局民警罗瑜权再次进入北川。这个时候有关北川县城的传说已是很多,说是有水库要决堤,等等。知情的朋友劝说我们不要进去。但是我们知道,里面还有很多公安民警、消防官兵。我们必须去采访。下午3点钟,在全国3分钟默哀以后,我们向北川出发了。

但令大家惊讶的是,北川快变成一座“空城”了。一路上,看见不少人陆续往外走。

北川中学里的那片大废墟已矮了许多。那些见缝插针的帐篷只剩下三分之一,有许多还正在撤。一阵恐慌莫名袭上来,都要走了。怎么办?我们几个人商量以后,决定先不管,继续向里走,见机行事,有什么采访什么。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弄点东西回去。

这时候,我们看见路边几个交警在指挥交通,大家戴着口罩、军帽跳下车迅速采访。他们是绵阳市交警支队的交警,地震发生后,他们一直在这里增援。交警说:“我们不能走。如果走了,这条路马上就会堵了。”半个小时后,我们个个都满意地回到车上---今天写稿有素材了。

我们心情大振。王自然开着警车继续向里面走。车在坎坷不平的路上颠簸着。王自然边心疼他的车,边咒骂这讨厌的路。越往里走,坍塌物、废墟、大泥石越多,车里的空气越来越凝重了。车在右面高山、左边满是废墟的土路上向前缓缓行驶。

突然,就见车前方一群人猛烈地跑起来,车一阵晃,我不禁大叫起来,“不好,地震啦。咱们快往回开吧。”可是这是一条仅容一辆车走的道。王自然沉住气,加快油门往前开,要走也得找个地方掉头啊。

车拐过一道弯,是一条平路,我们的心情也平静下来,决定还是往前走吧。

再拐过几道弯,猛然看见一群穿着橙色防化服的消防官兵在废墟里忙碌。我们顿时激动起来,就像见到亲人一样,全都赶下来进行采访。原来是贵州省消防总队增援突击队在这里救援。他们告诉我说,中午的时候用生命探测仪测得这块废墟里有生命迹象。他们在这里工作已有五六个小时了。下午李克强副总理到这里看见他们,还鼓励他们,一定要救出人来。我在这里马上抓住贵阳市消防支队参谋长吴德甲进行采访;程林杰一行继续向县城进发,去采访在刺鼻的药水味和飞扬的尘土里奋战抢险的公安民警。

晚上7点多钟,我们终于从北川出来了。一路上,我默默地想,为什么身为记者会不顾一切地往明明危险的地方去呢?为什么记者为了完成报社任务就一定要坚守在明明危险的地方呢?其实,这不就是一种责任吗?一种一定要把最新、最真的事实报道出来的责任感吗?

从北川回来后的第二天,我打电话问贵州总队江副总队长废墟下的人是否救出,他遗憾地说,在晚上7点多钟再用生命探测仪测时,已没有生命的迹象了。(5月20日写于绵阳市)

 

                                           (原载2008年6月8日人民公安报07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