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绵阳日报:追求火红的事业

(2006-04-22 09:58:30)
标签:

绵阳

报社

消防

作家

人生

分类: 创作信息

追求火红的事业

—— 记青年作家、消防中校警官罗瑜权


四川新闻网-绵阳日报讯 近十年来,在国内消防宣传界悄然升起一批文学新星。他们犹如飘忽行空的云朵,清新明朗而又充满异彩;他们犹如松壑卷起的涛声,排鸣惊心而又绵延不断;他们犹如骤然擦迸的火石,点点光耀而又炽亮于读者的心间。他们之中,有一位年轻而又执著的跋涉者,以他的难以遏制的渴望和追求,将手中的笔作为自己生命体验的倾诉对象,以强有力的语言,锲而不舍地记录着各种火灾,以火灾为主体的天灾人祸。他——就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家、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家、绵阳市公安消防支队中校警官罗瑜权。

  作家,从生命的底蕴中激发和汇聚对生活的热诚

  阅读罗瑜权的作品,就像进入一个残缺的世界。在这里,所有的美都以一种扭曲压抑和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重申的是,即使是在以灾难为捕捉对象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仍有责任为作品提供无限的想像和有力的细节,提供具有概括力和信息量的经典场景,以及这些场景带给我们的提示性空间。
  罗瑜权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文字审美的丰富性。他的消防作品,不是火场瞬间的只言片语;不是为抓一个点而去削弱事件的内在因素,而是以他作为一个目击者的身份,去证实和记录灾难的发展与结果,以及在灾难过去之后,人类所受到的恐惧和伤害。这就把单纯的火灾文章,引入到更广阔的事件背景和社会背景中去。熟悉罗瑜权的人都知道,这位80年代中期闯入消防宣传领域的小伙子,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用文字向我们报道着各种来自火场和抢险救灾前线的消息,正是这些文字,使他从生命的底蕴中激发和汇聚出滔滔不绝的倾诉感。

    作家,冒着生命危险,亲历一次次生死大抢险 

    火,使我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带给人类文明和发展,火也给社会留下过一幕幕惊世骇人的灾剧。近些年来,罗瑜权以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为楷模,奔向烟火纷飞的数以千计的大小火场,写下了数达100余万字的关于火的文章,成为近年来全国火灾作者中作品最多的拥有者之一。
    作为公安消防部队的一名基层工作者,为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他坚持一个信念:快些快些再快些、近些近些再近些。近几年来,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日夜兼程一个个火灾现场,重庆朝天门商品交易区“5·27”特大火灾、四川石油管理局川西北矿区天然气净化厂“9·20”油罐大爆炸、绵阳市剑门桥宝成铁路“7·15”液化气泄漏大抢险、绵阳“9·19”抗洪大抢险、德阳新场气田“新851”气井液化气泄漏大抢险等等。
    1995年5月27日,重庆朝天门第六商品交易区发生特大火灾。他正好在重庆进行其它消防方面的采访,听到朝天门商品市场发生火灾的消息后,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驱使他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迅速赶到火灾现场。当时现场又大又乱,火场周围人山人海,人们把商品市场外的道路堵得水泄不通。公安、消防、医护人员协同作战,正攻向商品交易区内救人救物。罗瑜权到现场后,不顾一切,想方设计挤进去,采访火场目击群众、参战公安民警、消防官兵,采访受灾商家,追寻火灾“元凶”,不失时机地捕捉一个个人与灾难搏斗的瞬间。
    说起拿生命开玩笑,不知有多少次多少回。然而,让他最难忘的恐怕要算2000年那场发生在绵阳市城区宝成铁路下的液化气泄漏大抢险。那是2000年7月15日上午10时58分,一辆从陕西省咸阳市开往成都市满载9吨液化石油气的槽车,在途经绵阳市城区剑门路三汇立交桥西宝成铁路复线的“剑门旧桥”时,因槽车超高,罐口阀门与桥洞顶部发生碰撞,引起罐口大面积破裂,发生了严重的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直接威胁着周围上千户居民的安全和宝成铁路的行车安全。当时,出事的旧铁路桥离新修已投入运行的宝成铁路复线仅隔十米,新桥上部有电力机车接触网,电压高达2.7万伏,一旦爆炸宝成铁路复线难以幸免。四周是闹市区和学校、单位,人员相当集中。事后,经公安消防部门计算油罐一旦爆炸,其死亡半径为48.4米,重伤半径是67.4米,财物损失半径为86.2米,也就是说如果发生了爆炸,将导致绵阳中学、核工业部第二十四公司等单位890余名人员和312次列车上1000多名乘客的重大伤亡惨案,爆炸后的冲击波将伴随1970多度的高温,引发三汇建材批发市场大火,后果不堪设想。当天11时40分,罗瑜权在家中听到事故消息后,立即搭一辆出租车,赶到现场。在现场,他冲在最前面,贴近在第一线抢险的人。抢险场面紧张而激烈,他用心地记下了一个个场面。事后,写出了长篇通讯《亲历生死大抢险》在《人民公安报》、《中国消防》杂志、《警苑》杂志和省内外多家媒体发表。
    2001年9月19日,绵阳城区一夜间一片汪洋,市区内涝成灾,商场进水,平房垮塌,群众被围,工农业生产、城市基础设施、商贸网点、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严重损失。在湍急的洪峰中,绵阳消防官兵冒着倾盆大雨,人人浑身从头湿到脚,又冷又饿,参加战斗的官兵没有一个人吃早饭,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叫累,每一个人都自觉地坚持在抗洪抢险第一线,连续5个多小时的战斗,用鲜血和生命将1248名被困学生和群众营救到安全地带,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洪灾中,几乎每一个消防战士都有一个故事,几乎每一个消防干部都有一个传奇。连续的鏖战,使参战消防官兵经受了一场血与水的洗礼,也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场面。在好又多地下商场、在涪江二桥、在火炬大厦等多个抢险现场,罗瑜权又在抢险救人,又在记录抢险场面,十分辛苦。当天晚上,他回到家后,不顾劳累,又连夜加班加点,赶写出长篇通讯《洪峰中,消防官兵救出1248名群众》在《人民公安报》、《中国消防》杂志、《四川消防》杂志发表。 

    作家,用热血和忠诚去追求火红的事业

    罗瑜权的名字在国内消防界不少人很熟悉,在报纸上,在广播里,在电视中,在种种火灾消息后面,常常跟着这个名字。他的名字是与火连在一起的。他写的万字报告文学《烟疫下的火魔》先后在《中国消防》、《警察世界》、《警苑》、《福建公安》、《贵州公安》、《公安与法制》、《民主法制建设》、《上海消防》、《广东消防》、《浙江消防》、《安徽消防》等全国多家刊物发表,并获得全国东方消防杯报告文学征文第二名。《中国消防》杂志主编、作家王理写信对他的作品多加赞扬。他曾写过一本关于火的书,叫《人与火》,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国内消防界引起反响,河南、山东、陕西和省内许多地方的消防警官来信找他要书。他首先报道的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公安局消防科副科长刘文龙事迹,作品一出稿,刘文龙的战友、原乐山市消防支队政委张承禄作为第一读者读完文稿后感动的留下了眼泪。《人民消防报》总编徐世荣接到稿件后,一气读完,并打电话告诉作者,认为刘文龙的事迹很感人,作品是近年我国消防界写人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同时,《人民消防报》以最快速度在头版头条发表。后来,刘文龙被公安部授予“模范消防警官”称号,公安部号召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官兵向刘文龙同志学习。
    近年来,由于罗瑜权工作成绩突出,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7次受到省消防总队、市政府和市公安局表彰,有多篇文学作品评为全国优秀作品奖。2002年3月,他发表在《人民公安报》上的通讯《绵阳的消防市长》和《洪峰中的橄榄绿》分别被人民公安报评为好作品三等奖和二等奖。
    在公安消防部队,身为消防警官的罗瑜权,经常和战友们一样,冒着生命危险出入各种突发事故现场,不同的是,他用的是笔。房屋倒塌、江河决堤、烈火燃烧——在发生灾难凶险之地,总能看到他的身影。面对危险,他不顾自己安危,总是冲在前,跑在先,用自己的热血和忠诚去追求火红的事业。(记者肖鹰)

 

                                (原载2002年12月26日《绵阳日报》法制天地一版)

 

绵阳日报:追求火红的事业

绵阳日报:追求火红的事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