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的一些数据,但都来自于资深人士,手懒就不核对了。
先看股市方面的。
2014年
5月19日 上证综指的市盈率PE为8.90倍,市净率 PB为1.21倍;
2008年10月28日 上证综指1664点时的PE是13.23倍,PB为1.98倍;
2005年 6月
6日 上证综指998点时的PE为16.89倍,PB为1.64倍。
市销率(股票市值和年度销售收入的比值)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和销售收入的比值是0.98,成熟股市市销比一般在1.5~2.5倍。2007年6000点时A股这个指标是4.87,而现在却是0.98,仅略高于2005年1000点时历史最低值0.92。但考虑到市场的严重割裂,创业板、中小板的市销率却严重偏高,如果仅以可比的沪深300测算,现在0.82的市销率已经低于2005年1000点时的0.83,为历史最低位置。
A股的证券化率。目前证券市场的总市值和GDP的比值是41%,也即是除互联网企业外(互联网企业多数赴海外上市),中国最大部分支柱产业的总价值只相当于一年GDP的41%,低于除了2005年(占比为25%)之外的任何一个时点,但当时大部分龙头企业还没有上市,不具有可比性。
这里的比对有个前提:现在的情况是不是比当年更糟?这很难说得清楚。
再看传统行业的两个杰出代表,也就是傻大黑粗代表队的,煤和钢,时间起自2010年4月底楼市调控开始,焦炭期货2011年五月至2014年五月,价格从2444跌到了1128,三年的跌幅53.84%,螺纹钢期货2011年5月的高点为4965,上周收3079,三年的跌幅37.98%。但值得注意的是,煤和钢股票的跌幅要夸张一些,中煤能源前复权从10元跌到3.96,跌去了60%,武钢从5.20跌到了2元,跌幅61.53%。这产生了另一种现象,就是传统行业由于量价暴跌在实体经济中的权重已经大为下降。在股市中亦然。
说传统行业转型成功了?也未必,但股市至少已经按照自己对未来的想象来给他们定价了,而且似乎较为充分。
有可能预期反应不充分的,我看集中在两个行业,一是房地产,一是银行。只是可能。
先说房地产。尽管很多人包括一些严肃的经济学家,都预期房地产明后年都要处于跌势,但似乎忽略了房地产调价的一个特点,即房子的涨价和跌价从来都不慢,相反,他们都很快,往往一夜之间。而且一旦跌价为了回笼资金,就会一步跌到位,尤其不能给人“以后更便宜”的预期。考虑到季节性因素,似乎最坏到今年底,一二线楼市应该能看得明白,三四线楼市权重和影响都很小。股票可能更早一些,眼下万科和保利的2014预期市盈率分别为5倍和4倍,说有所反应你同意么?
银行可能最复杂最难搞懂,反正我是看不清楚,不单是因为银行实际上是宏观经济的象征,更因为两个不确定因素,一是迟迟未来的信托危机到底有没有?会不会来?市场反正已经在颤栗中等待了差不多一年,但还好股票并不是奇低,说明有人在下注。预计这个悬疑到年底也会有分晓。另一个就是金融互联网的冲击及博弈,到底会演变成何种格局?这直接涉及到银行的盈利能力。这两个问题,很难有答案。但是这种不确定性已经反映在预期里了么?有的话又反映了多少?肯定有的,但有多少呢?答案就看你坐在哪一条板凳上了。
我们总是想要一个正确的答案,最好是精确的答案。实际上经济预测领域和投资领域都没有的,大数据来了,也没有答案的。看看小数据,差不多就行了。
一定不能忘了,我们是在熊市里做判断。
这相当于在漫天飞雪中哆里哆嗦地描绘海南三亚的热带风光,搞不好你就会给沙滩上的人画上一件棉背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