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霍尔格达五星级宾馆中的商店小老板,瞧他们面对镜头正襟危坐的样子,全没了刚才谈笑风生的自然和放松
图二:店老板送我的埃及手链,礼轻情谊重,我一直珍藏着
爱一个国家
爱一种文化
爱一处景物
爱一个人
与金钱地位无关
这样的快乐
让人感动
——晓钟
通过这段时间的旅行,我发现,中国人在国外的待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走在街道上,会有人用中文和你打招呼;在德国慕尼黑,酒店服务生会用中文问候你;就连在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圣马力诺,也会有人主动用中文向你问好。那感觉,真的不一样。现如今,咱中国人走出国门,也能昂首挺胸迈大步了,这是过去很难想象的事情。当然,这和中国人购买力增强是有一定关系的。
去年11月到埃及,无论在开罗,还是在红海小镇霍尔格达,当地人都很友好地用英文和你打招呼。虽然他们中有些人是想借机向你推销些当地特产,但看得出,他们都很友好。在开罗,许多景点都有商店,在金字塔旁,也有露天小摊。一些当地人穿梭在游人中间,或邀你拍照,或推销商品,或帮你带路,都是要付费的。在埃及,我们听到当地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One
doller.”给人的印象是,埃及人的友好,似乎是建立在买卖关系之上的。
但其实并非都如此。在霍尔格达,我去酒店小商店里参观的时候,就看到了很特别的一幕,让人难忘。
那天晚上,我带着相机在酒店里拍照,来到小商店的时候,已经不早了,店里没有客人,只有两位小老板在聊天。看来了一位东方人,他们很好奇,也很热情,马上站起来招呼我。我看看了店面,是很小的一个商店,但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参观完店里的商品以后,他们很友好地邀请我坐下来聊聊,并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当得知我来自中国时,他们很兴奋,用半生的英文说:“中国,很神秘。”他们很向往。开始,我还以为他们是为了向我推销商品,不一会儿,我就明白了,他们是真的很喜欢中国。因为,中国和埃及一样,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他们对中国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我手里拿着的相机也很感兴趣,问了我相机的牌子、型号、价格等问题。并让我把相机的价格换算成埃磅写下来。我一一照办。他们很开心。
看到我用中文写的字后,他们感到很亲切,毕竟,几千年前,埃及人也曾使用过象形文字。为了表示友好,其中一位店老板说:“你能用中文把我的名字写下来吗?”我迟疑了一下,说,试试看吧。他拿出一个大本子,告诉我他的名字,我用中文写了下来。他看后很高兴,竖起大拇指说,“太好了,这是我的中文名字。”另一个店老板也表示想知道他的名字用中文怎么写,我试着写了下来,他看后摇了摇头说:“不是这样的,我的名字有三个发音。”说着在本子上写下了自己的埃及名字Marke。我一看乐了,按咱中国人的习惯,儿化音是可以不翻译出来的,既然他这么认真,我就逐字翻译吧。于是,我写下了“马洛克”三个字,他看后非常满意。说,“谢谢!我有中文名字了!”说完,他从货架上取了一个手链递给我,我说,我有手链了。他说,是送给你的,不要钱。我推辞再三,他执意要送,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了。看我把手链戴在手上,两个人都开心地笑了,并让我用照相机给他们照张相。我答应了。咔嚓,相片照的不错吧!把店老板和店铺都照上了呢!只是他们面对镜头时,还有些羞涩,显得正襟危坐的样子,一点没有了刚才的放松与幽默。
照完像,马洛克问了中文“你好”和“再见”怎么说,然后,手举着写有他中文名字的大本子走出了店门,一边大声嚷着:“我有中文名字了!我会用中文问好了!”一边走进另一家商店,向其他人炫耀去了。
看着他快乐的身影,我在想,这个世界还真小,快乐其实也很简单。爱一个国家,爱一种文化,爱一处景物,爱一个人,只是单纯的爱,与金钱地位无关。这样的快乐,让人感动。

图三:商店虽小,五脏俱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