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摄影与游记/神秘埃及 |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沙漠,
这样的红海奇观,
只有当你走近它,
才能感受它与众不同的魅力。
2006年11月12日,到埃及的第二天早晨,我们乘车前往霍尔各达。霍尔各达是红海之滨的一座旅游城市,导游说,这座城市是为旅游而存在的,在美丽的大海边,除了高级渡假饭店,就是私人渡假住所,很少有普通居民居住。在那里,可以乘坐玻璃船出海看珊瑚,也可以在海上钓鱼,在海底潜水。这样的情景,令人期待。
汽车出开罗城后,就上了高速公路。因为路上车少人少,所以,车开得很快。越往前走,两边的景色越荒凉,以至于开到最后,还以为行驶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于是,心里开始打鼓,就这荒凉的景象,得走多远才能看到绿洲和大海啊。因为生存环境恶劣,这一路上,很少看到有人居住的痕迹。偶尔在路边可以看到正在建设中的饭店和一两座孤零零的教堂。当然,路上也看到了几个自驾车到海边钓鱼的人。
几个小时过去了,在汽车拐弯的时候,不经意间,天边出现了一片蓝色,在洪荒的沙漠上,在遥远的天边,那一片湛蓝的颜色,显得格外耀眼。导游说,那就是红海!我们已经来到了红海之滨。可是,为什么看不到绿洲?过去对海滨的印象,都是建立在绿树成荫的感觉之上的,比如中国的三亚,比如新加坡的圣陶沙。但埃及的红海,却与众不同,因为比邻阿拉伯沙漠,所以,在到达霍尔各达之前,长长的海滨直接与沙漠接壤,远远地望过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景色尉为壮观。蓝色的海水和红色的沙漠,在红海之滨,完美地统一在蓝天下,显得格外美丽。让人顿生感叹。
那是怎样一片海啊,蓝蓝的,挂在沙漠之上。在沙漠与海洋之间,没有过度,也没有转折,就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成了一幅独特的艳丽的画卷。
因为气候干燥,导游说,沿途的沙漠中,是很少有植物生长的。为了改善环境,埃及政府曾经下大力量在沿途种植了大量的椰子树和荆棘,但因为阳光照射过度,干燥又缺水,这些植物大多都死掉了。我们在路上,在海滩旁,看到了许多死掉的树木,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看上去可怜兮兮的。
干枯的树段,悲伤地躺在漫漫沙砾中,承受着烈日的暴晒。树的眼泪已经流干,只有枯萎的树桩,像木乃伊般直挺挺地横在路边,无望地仰视着蓝天。
这就是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沙漠的东缘吗?怎么一点也找不到浪漫的感觉?只有满眼的荒凉与寂寥。难道是伟大的爱情迷住了三毛的双眼,让她在荒芜的沙漠中,只看到了希望与生机?“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这就是三毛式的豁然,她总能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其美的特征。直到荷西死后,她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自己心中溢满了爱。爱死了,这世界也变得索然无味。所以,她选择了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令人扼腕的事情。
中途休息时,走下汽车,来到荒芜的沙漠中,踩在松软的沙砾上,遥望着湛蓝色的大海,默默回味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渐渐地,沙漠中枯干的树根,也有了一种迷人的苍凉之美。正所谓“情由境生”吧。当你被眼前的景色所感动的时候,你的感觉和感情,也会随之而变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喜怒哀乐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三毛能把无生命的沙漠写到有生命,也是“有境界”之一种吧。只是这境界最后成了我们追念她的理由,实在是叫人唏嘘不已。
其实,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植物在生,成长消亡,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长时间黯然神伤。就像上帝赐给埃及东部一个阿拉伯沙漠,就会在它身旁空降一个活力四射的红海一样。一个时代,一个人,或者一个植物的消亡,必然伴随着一个新时代、新生命的诞生。这样的道理,尽人皆知。但伟人们还是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这世界,并不缺乏理性,缺乏的是激情。所以,最终,三毛也没能走出内心的阴影。
撒哈拉沙漠,就这样,定格在三毛笔下。
在撒哈拉沙漠的东缘,在红海之滨,我们一边感慨着大自然的造化,一边怀念着赋予这自然灵性的作家。我相信,红海和沙漠都是有灵性的,也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自然财富。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这样的红海奇观,只有当你走近它,才能感受它与众不同的魅力。
1. | 揭开文明古国的面纱(组图) | |
2. | 世界奇观胡夫金字塔的惊人魅力 | |
3. | 开罗的出租车为什么体无完肤 | |
4. | 埃及国家博物馆十宗最(上) | |
5. | 埃及国家博物馆十宗最(下) | |
6. | 千古之谜人面狮身像的前生今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