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保卫教育的古典气质”
(2010-01-21 23:05:51)
标签:
教育改革当代教育古典气质余小茅杨章伟 |
分类: 贰。教育理念随笔 |
发表于《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5期的《保卫教育的古典气质》,我是在《教育文摘周报》2010年1月13日第2版上看到的,深深地被作者的题目所吸引和震撼。“百度”一下原文,无果,所以就先完成文本的文字输入工作,但后来估计这不是全文,暂且如此吧。
保卫教育的古典气质,这一提法太精妙了,用作者的话说,有其中三个含义(但愿不是误读)。
一是教育要造就品格优秀、德性高尚的人,需要用一种高贵的精神引导着调节着物质功利。而现代生活与教育,失去了人性养育的真正高度造成了普遍的无教养状态。
二是用古典文化那浑厚的底蕴去消解当代教育内容过度数理化、技艺化的倾向。聆听人类先知的教诲,希望他们像先知一样看待眼前的世界,并分享先知们的乐趣、高度和灵感。
三是教育必须要让人的灵魂转向,把人的灵魂引向一种仿佛古人特有的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卓越,唤起我们心中那诗意的情怀。寻找那一道已经微弱的的古典烛光,回到原初的古典的教育,古典教育精神正式体现了一种诗性智慧和理性智慧的和谐。
因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所见,所思,所为,越来越让人不自在,怎么就生出了许多迷茫。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特别看重各学校的升学率、优生率和北大清华上线人数。社会人士舆论(特别是家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制度)系是一把高悬的利剑。只要看看每年的招工简章,你就知道学生必须要考大学,还要考好大学才行。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功利化、世俗化和行政化,再加一条,美其名曰“科学量化”。其实后来发现,“量”倒是达到了,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样子,谁干的?我吗?但又不像。
第三,疏远的师生关系近乎畸形。不仅缺乏应有的尊重,还越来越趋向对立化(谁逼的?就是那个“量”吧),特别是学生毕业有成就和能力后,不是特别留恋那段成长时光,不是主动积极地反哺母校。
第四,很多在社会上有“名气”的学校,学生在校的日子相当难过。学习时间延长(一天竟然有十三节课),知识难度加深,作业训练量加大,自主性受限制,使命感加重,价值取向单一,......。
我们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是自己喜欢的事业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吗?
再不改改,还待何时?
坦率讲,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里。
PS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加上与之配套的各项制度的逐步完善,教育也随之在价值取向上以追求可量化可测度的物质功效(功利)最大化为目的。工具理性吞没了价值的理性,价值理性彻底败给了工具理性,教化的崇高使命也随之彻底放逐。“现代教育唯一给人的东西就是为了活得快乐,为了自我保存,为了获得认可而拼搏,全然忘记了教育任务最重要的部份是造就品格优秀、德性高尚的人。所以现代生活与教育失去了人性养育的真正高度造成了普遍的无教养状态。教育还存在着,而教化已经终结”。对于当今中国教育而言,重要的不是要不要物质功利,而是急切需要用一种高贵的精神引导着调节着物质功利。
弥合教育知识(内容)构成上的科学与人文的裂缝
自从科学启蒙以来,由于科学理性的极度扩张,科学与人文一直处于相当紧张的矛盾之中,他们之间出现的裂痕在当今教育知识的构成上表现得相当突出。凡是与理工相关的课程(知识),在当下的大中小学课程内容之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教育内容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而我们“不应让我们的青年人只专注于数学,生活中无血无肉的抽象世界之中,或潜心于科学,只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起因;反之,应让他们学习文学,聆听人类先知的教诲,希望他们像先知一样看待眼前的世界,并分享先知们的乐趣、高度和灵感。”用古典文化那浑厚的底蕴去消解当代教育内容过度数理化、技艺化的倾向。
唤起(召唤)深埋于内心对于教育的诗意情怀
当代教育的极端世俗和惟物质主义势头正盛,对当代教育产生了相当直接的影响。面对无处不在的现代性,教育不仅要引导个体适应灯光的生活,同时要培养内心有烛光的人。于是我们提出保卫教育的古典气质,其实也是当代人要寻找寻那一道已经微弱的的古典烛光,回到教育的源头,回到原初的古典的教育,因为古典教育很好地保存了教育的本真和本真的教育,古典教育精神正式体现了一种诗性智慧和理性智慧的和谐。对于当代教育过于追求形而下的器物之用而言,“那些千古传诵、家喻户晓的古典语言,通过其形象、态势、情调和韵律,凝聚着传统历史的美丽意境化入人的心田,由此成为最纯粹的人文教化传统。”为了不让当代教育培养出“没有精神和远见的专家和没有心肝的纵欲者”,教育必须要让人的灵魂转向,把人的灵魂引向一种仿佛古人特有的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卓越,唤起我们心中那诗意的情怀。
保卫教育的古典气质,这一提法太精妙了,用作者的话说,有其中三个含义(但愿不是误读)。
一是教育要造就品格优秀、德性高尚的人,需要用一种高贵的精神引导着调节着物质功利。而现代生活与教育,失去了人性养育的真正高度造成了普遍的无教养状态。
二是用古典文化那浑厚的底蕴去消解当代教育内容过度数理化、技艺化的倾向。聆听人类先知的教诲,希望他们像先知一样看待眼前的世界,并分享先知们的乐趣、高度和灵感。
三是教育必须要让人的灵魂转向,把人的灵魂引向一种仿佛古人特有的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卓越,唤起我们心中那诗意的情怀。寻找那一道已经微弱的的古典烛光,回到原初的古典的教育,古典教育精神正式体现了一种诗性智慧和理性智慧的和谐。
因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所见,所思,所为,越来越让人不自在,怎么就生出了许多迷茫。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特别看重各学校的升学率、优生率和北大清华上线人数。社会人士舆论(特别是家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制度)系是一把高悬的利剑。只要看看每年的招工简章,你就知道学生必须要考大学,还要考好大学才行。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功利化、世俗化和行政化,再加一条,美其名曰“科学量化”。其实后来发现,“量”倒是达到了,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样子,谁干的?我吗?但又不像。
第三,疏远的师生关系近乎畸形。不仅缺乏应有的尊重,还越来越趋向对立化(谁逼的?就是那个“量”吧),特别是学生毕业有成就和能力后,不是特别留恋那段成长时光,不是主动积极地反哺母校。
第四,很多在社会上有“名气”的学校,学生在校的日子相当难过。学习时间延长(一天竟然有十三节课),知识难度加深,作业训练量加大,自主性受限制,使命感加重,价值取向单一,......。
我们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是自己喜欢的事业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吗?
再不改改,还待何时?
坦率讲,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里。
PS
《保卫教育的古典气质》 作者 余小茅
回应教育价值取向上的极端实用功利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加上与之配套的各项制度的逐步完善,教育也随之在价值取向上以追求可量化可测度的物质功效(功利)最大化为目的。工具理性吞没了价值的理性,价值理性彻底败给了工具理性,教化的崇高使命也随之彻底放逐。“现代教育唯一给人的东西就是为了活得快乐,为了自我保存,为了获得认可而拼搏,全然忘记了教育任务最重要的部份是造就品格优秀、德性高尚的人。所以现代生活与教育失去了人性养育的真正高度造成了普遍的无教养状态。教育还存在着,而教化已经终结”。对于当今中国教育而言,重要的不是要不要物质功利,而是急切需要用一种高贵的精神引导着调节着物质功利。
弥合教育知识(内容)构成上的科学与人文的裂缝
自从科学启蒙以来,由于科学理性的极度扩张,科学与人文一直处于相当紧张的矛盾之中,他们之间出现的裂痕在当今教育知识的构成上表现得相当突出。凡是与理工相关的课程(知识),在当下的大中小学课程内容之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教育内容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而我们“不应让我们的青年人只专注于数学,生活中无血无肉的抽象世界之中,或潜心于科学,只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起因;反之,应让他们学习文学,聆听人类先知的教诲,希望他们像先知一样看待眼前的世界,并分享先知们的乐趣、高度和灵感。”用古典文化那浑厚的底蕴去消解当代教育内容过度数理化、技艺化的倾向。
唤起(召唤)深埋于内心对于教育的诗意情怀
当代教育的极端世俗和惟物质主义势头正盛,对当代教育产生了相当直接的影响。面对无处不在的现代性,教育不仅要引导个体适应灯光的生活,同时要培养内心有烛光的人。于是我们提出保卫教育的古典气质,其实也是当代人要寻找寻那一道已经微弱的的古典烛光,回到教育的源头,回到原初的古典的教育,因为古典教育很好地保存了教育的本真和本真的教育,古典教育精神正式体现了一种诗性智慧和理性智慧的和谐。对于当代教育过于追求形而下的器物之用而言,“那些千古传诵、家喻户晓的古典语言,通过其形象、态势、情调和韵律,凝聚着传统历史的美丽意境化入人的心田,由此成为最纯粹的人文教化传统。”为了不让当代教育培养出“没有精神和远见的专家和没有心肝的纵欲者”,教育必须要让人的灵魂转向,把人的灵魂引向一种仿佛古人特有的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卓越,唤起我们心中那诗意的情怀。
本博客作品采用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高二学生学习过程调控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