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Sunny在日企工作,她对哈尔滨的了解来源自己的日本同事。春运之后,我们的话题都围绕着铁路转,她询问:“听说日本人给东三省规划了非常好的铁路网。”我回答:“呸呸呸,那是俺们东北人自己建的。”后来想一想,这么说也不对,一百多年前哈尔滨还是大屯呢,小学的时候老师就说“哈尔滨”就是满语中的“晒网场”。满族兄弟实在太诚实了,也不给俺们城市的名字描绘些后现代主义的意境。
老照片的上的哈尔滨,满街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我妈妈说,她年轻的时候,我们那里最大的百货公司“秋林公司”的服务员即是异国美眉,穿着美丽的小貂皮售卖商品。每每听到这话时候,我就在想,当年的服务业职装真的下本钱。
今天街上再见的异国人,基本上都是俄罗斯人。以前,却是犹太人。1881年俄国爆发大规模反犹大屠杀,大批犹太人逃到哈尔滨。据资料显示,从1899年首位俄裔犹太人抵达哈尔滨,至1985年最后一个哈尔滨的犹太人去世,共有超过二万名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过。不知道最初的东北铁路是不是他们为了救回更多的自己同胞而建。我记得张爱玲的小说中亦有对哈尔滨的犹太美女的描绘,可惜现在无书在侧,找不到依据。
我想不论哪国人,都希望日子过得舒服,享受生活。哈尔滨的犹太社群与上海的不一样,主要因为当中的犹太人来自同一地区,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且大多数是逃避迫害和战乱而来。除犹太会堂和犹太墓地外,他们建立自己的医院、学校、图书馆和各样的社会福利组织,照顾自己的同胞。 这群定居於哈尔滨的犹太人积极参与犹太复国运动,哈尔滨是二十世纪以色列复国前,远东区的主要犹太复国运动中心,1920年成立“巴勒斯坦远东局”,不少哈尔滨的犹太人在初期回归以色列地重建国土。
犹太人自成一体的生活体系,却无心插柳柳成荫,百年后这里已经没有犹太人,但是那个伫立在风中的建筑却述说当年的风采。
哈尔滨是一个重工业城市,60万千瓦的汽轮水轮发电机、巨大无比的轴承都这里生产。虽然是重工业基地,但是它依旧有一片碧蓝的天空。早在80年代,这里就开始注意环保,我记得小的时候,要求烟囱不能冒黑烟,一夜之间,所有冒黑烟的烟囱都变成白烟,当时感觉就两个字“神奇”。
不知名街上的普通住宅,楼宇正面不见精彩,但侧面的涂鸦让人感觉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