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哄抢钱物事件老胡博客时评 |
分类: 随笔感悟 |
哄抢钱物,可以算得上是中国人的一个“标签”了。花钱购物“哄抢”总还说得过去,毕竟是“买”不是抢。但有一种经常发生的哄抢事件,确属另一码性质了,那就是哄抢意外散落在地的钱物。身为中国人,不是自己埋汰自己,每当遇有交通事故货物散落时,都会发生哄抢事件。
10月15日上午,在长沙人民中路与王公塘街交汇处就发生了“车祸现场大闸蟹五分钟被抢光”事件:一辆面包车与一辆吉普越野车发生刮擦,面包车上大量螃蟹跌到路上,附近居民纷纷跑了过来,有人提着水桶,有人拿着蛇皮袋抢螃蟹,大部分人还是徒手上阵。看到有大闸蟹爬到了车底下,有人直接趴在地上抓车下的螃蟹,一名男子提着一个蛇皮袋,里面装着抢到的大闸蟹,少说也有二三十只。
面对此情此景,一旁的车主只能是无奈地一脸苦笑。事发仅仅约五分钟之后,路面上的散落大闸蟹已被抢得一干二净。车上还掉下一只被捆住嘴的鳄鱼,引来一些路人的惊叫声,幸好车主发现后首先将鳄鱼控制住,搬回了车里,这条鳄鱼才“幸免于难”。
2013年02月03日,上海发生“1.7万元撒落遭哄抢”事件:一位农民工骑着助动车去银行存钱,原本打算把1.7万余元存入银行,但在途径上海北翟路、协和路口时,却不慎将钱撒落在地,周围的一些路人见状竟哄抢起了人民币。这位农民工半跪在街头,请求大家把钱还给他,说这是他一年的血汗钱。有些人把钱还给了农民工,一些人却拿着钱离开了。几十秒的功夫,钱就被捡没了。农民工自己捡回了3000元,路人捡来还给他的仅700元。
每年都能看到这样的报道,我们早已麻痹,并没有出乎意料的感觉。原因很简单,钞票、物品散落在地,谁捡是谁的,天上掉馅饼,不捡白不捡,岂能不捡?这就是我们一些人的素质。想想前些年铁路沿线居民光天化日之下扒火车偷抢货物的独特“风景”,哄抢钱物也就小巫见大巫了。
记得80年代初我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时候,曾被1980年一名业余作者写的一篇通讯《钱被风刮跑以后》感动的不得了。这篇通讯曾经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还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好新闻。这篇通讯说的是长春一位老大爷在大风中数钱时不慎把钱撒了一地。很多人呼喊着上来“抢钱”,正当老大爷着急的时候,所有的人不约而同地把钱都送了回来,而且还比老大爷掉的钱多了一张。为什么多了一张呢?原来是一个中年妇女拿着一张五元的钱准备到商店买东西,刚才光顾帮老大爷“抢钱”了,竟然忘了自己手里还拿着的钱,一起交给了这位老大爷。通讯写得有鼻子有眼,着实感动了不少读者。只可惜90年代以后这篇新闻被权威机构认定为假新闻。
面对屡屡发生的哄抢事件,我们不能不提到“拾金不昧”这个词。拾金不昧,被誉为中国的传统美德,但传到今天,却在现实社会里反复遭受着“拷问”。而在日本,“拾金不昧”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日本的孩子一进幼儿园,就开始进行道德教育,特别强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去碰,即便捡到了东西也要拾金不昧,主动交到警察署。否则,视为无端占有,也是违规、违法的。因而,“拾金不昧”反倒成了日本人的好品德。2009年,日本丢失近30万只钱包,有近87%被归还;遗失手机126780只,有近96%被归还,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相信在日本人眼里,哄抢事件也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不少人成天嘴不闲着“操”小日本,但在这方面却远远不如人家日本人,难怪就连越南、菲律宾这样的小国家都看不起我们。
中国人不但见钱眼开,见物手痒,也缺少诚信,因此,坑蒙拐骗,偷盗抢夺,无处不在,防不胜防。哄抢钱物与其抢劫有何不同?这样的行为,不仅需要道德教育,也还需要法律约束。这是个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真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货车上的物品散落一地,路人一拥而上,疯狂哄抢,但疯抢过后,纷纷还给主人,一件也不缺,一件也不少。但愿这不是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