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后悔药”
(2012-12-13 18:36:44)
标签:
后悔药意外发明老胡博客杂谈 |
分类: 随笔感悟 |
昨天是2012年12月12日,面对这个吉利的日历表,事先我就有所思想准备,曾与同事们说预计这一天结婚的肯定多,我要在这一天背着相机到几个文化广场、公园、饭店转转,拍些年轻人举行婚礼的照片。昨天一大早同事就提醒我说:“今天是12号,你不去转悠了?”我看看窗外,路上的行人都蜷缩着脖子,树枝也在摇晃,我就回答说:“大冷的天儿,免了。”
今天在网上溜达,无意中见一位网易博友抱怨说他本想在发博文时在发文时间栏上留下六个“12”以作纪念,可惜操作提前了些,只留下了五个。我忽然想起新浪博客最近新添加了一个很人性化的“定时发布”功能,只要将发布时间设置成“2012-12-12
12:12:12
”留下六个“12”,就会轻松搞定。而就在11日晚,我就曾设定了一篇定时发布,只留下了三个“12”,我这个后悔呀!
生活中,吃“后悔药”的事情常有,有些“后悔药”会令我们遗憾终生。回顾一下世界上那些大科学家歪打正着而意外发明的逸闻趣事,感触颇多。
1875年06月0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电报机。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了磁铁上,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也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不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吗?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瓦特的故乡格林诺克的小镇,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一次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沸腾的开水,壶盖啪啪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了好半天,感到很是奇怪,就问祖母:“是什么玩艺使壶盖跳动呢?”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没有功夫答对他,便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可是他并不灰心,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摹地,壶里的水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象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瓦特高兴了,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水蒸汽喷出的地方。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汽的力量还真不小。于是,推动人类“工业革命”的伟大发明,就这样诞生了。
国王让金匠做了一顶新的纯金王冠,但他怀疑金匠在金冠中掺假了。可是,做好的王冠无论从重量上、外形上都看不出问题。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日思夜想,也没想出个办法来。一天,仆人准备好了洗澡水,伺候阿基米德去洗澡。这一次仆人把水放的太满了,阿基米德一进入浴盆水就向外流,同时他又感到水对身体有一个向上的托力。身体进入浴盆越多,流出的水越多,他感到的托力越大。就在此时,阿基米德脑海里突然闪出了一个念头,从盆中溢出水的体积正好等于身体深入水里的体积。那么如果将王冠和金块分别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水的体积不就等于王冠和金块的体积吗?再通过测量它们的体积作一下比较,如果它们的体积相同,就证明王冠是用纯金做的,否则,里面肯定掺了假。想到这里,阿基米德激动万分,一下子从浴盆里跳了出来,连衣服都忘了穿就向王宫跑去。他边跑边喊:“我发现了!”这个发现,就是“浮力定律”。
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砸到了牛顿的脑袋上,也砸出了一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这个人人皆知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就永远都是属于有心人的,傻子永远是傻子,因为他不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所以只会吃“后悔药”,不会别的。这也是一个定律。阿基米德说过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这个支点是什么?是智慧加机遇,包括意外中的启示和收获,绝不是“后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