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胡志平
胡志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14
  • 关注人气:31,6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于丹撒泼”看“酱缸文化”

(2009-05-07 21:55:08)
标签:

老胡博客

杂谈

分类: 随笔感悟

于丹在伦敦撒泼的话题沸沸扬扬,真假难辩不说,令人费解的是,我们为何不琢磨正事儿却总爱在这些既虚头巴脑又鸡毛蒜皮的问题上大打口水战?再次想起了柏杨先生在《酱缸文化》中说过的一句话:“潭里的死水,就是中国文化的酱缸,酱缸发臭,使中国人变得丑陋。”这也许是最好的一种解释。


于丹大红大紫后,许多人推荐我看她的《论语心得》,我一直未看,我回答说:《论语》都懒得看,哪有那个闲功夫?倒不是眼谗于丹因为一本书成了暴发户,主要是她的甲状腺亢奋似的嚣张和癫狂让我受不了,不想被这位立志“想把孔子介绍给受教育不多的普通中国人”的教授奴役了我的灵魂,尽管我才疏学浅。不过,对她的一段“狂言”,我却真的下了一番功夫去“用心体会”,但仍然是“百思不得其解”。


于丹说:“孔子在中国很长时间里被误读,并且亟需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近乎灭顶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孔子就像是一个沉睡的哲学家。我现在做的,就是唤醒他,不只为中国人,也为欧洲人。现在的中国太现实了,我们正努力寻求物质和灵魂的平衡。现代人两方面都需要。”“孔子传达的最重要的观念是,我们不应该向外界寻求生活问题的答案,而应该涵养我们内心的资源,改变我们的态度。保持愉悦的秘密,就在于采取宽容和积极的君子观”“如果我们能够充分了解我们的局限所在,言行谨慎,将儒家式的礼和廉耻精神带到这个世界,开发我们的智慧和身体,就会少了很多烦恼。”“这是一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践行的生活方式,而且今天就可以开始。孔子和他的弟子享受的快乐同样可以成为我们快乐的源泉。这或许就是他最伟大的教益。”“这位古老的圣人甚至可以帮助我们解开现代性的核心矛盾之一。在现代中国社会,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但许多人还是越来越不满意。因为还有一个暴富的阶层,总会有一些东西让普通人觉得很不公平。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看外面的世界,但在观察自己内心和灵魂时却往往不够。孔子可以教给我们幸福的秘密:寻找内心的平和。”哈哈。于丹真是个人物,救世主的那种,这不能不让我们相信:一个“当代伟大圣人”即将横空出世!


说到孔子,我要牵扯一下《三字经》。《三字经》诞生七百多年来,一直被我们誉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号称“蒙学之冠”。《三字经》是个好东西,尽管我从未将它背下来,尽管我对它还只是一知半解。不过我觉得它第一句就错了。“人之初,性本善”,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小孩子刚生下来,只会饿了就哭,冷了就闹,那里知道何为善?何为恶?至于善恶分明,那是后来的悟性。

 

文革期间,批了一阵子孔老二,没把他批倒批臭,近几年又兴起了“孔子热”。于丹的《论语心得》,书店卖得火,电视讲得欢,我既没读也没听,不知咋回事,我一提古文就头疼。黄坚的《思想门》,对儒家学说放了一炮激起一片反响和争议。由此看来,孔圣人在我们的心里的确早已根深蒂固,换个角度看孔子,也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我心目中的孔子”那期节目里,黄坚“舌战群儒”,但面对固执己见且盛气凌人的孔学研究专家们,显得既被动又无耐。当时我就想,黄坚真不该去参加这档节目的录制,也没必要去费那个口舌。中国人,大都自以为是,听不得批评。

 

不能否认,孔子的思想和学说,的确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他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但是他提倡的忠恕之道、中庸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克己复礼为仁”的政治主张,也成了历代王朝麻痹、统治人民的工具,造就了软弱涣散、不思进取的民族缺点。追崇孔子的专家学者们认定儒家文化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理由是我们曾强盛了一千八百年,落后只是近二百年的事情。对此,我难以接受。我们在闭门锁国的一千八百年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强盛?直到三十年前我们敞开国门的时候,我们才知道靠科学起家仅一百多年的西方,文明和生活现状远远超过了我们,令我们为之惊叹不已。而我们呢,仍旧是粗衣裹身,粗粮添腹。若不是我们清醒得快,立马改革开放,重视科学,发展经济,中华民族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真是不可想象。这一事实,孔子的追崇者们不是瞎子,不会视而不见。有人拿外国人也在研究孔子来为自己撑腰,这不假,文化是人类的智慧结晶,聪明的老外不会傻到错过借鉴的机会,就象我们也去学人家先进的东西一样,何况我们不能排除西方人趁研究孔子而寻找我们弱点的嫌疑。

 

一个思想,一种学说,是好是坏,不能纸上谈兵,关键是要看有没有实际的意义。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赶超先进的民族精神,就是好东西,否则说得天花乱坠,也是白扯。都二十一世纪了,我们不能再让过时了的所谓传统的东西束缚得我们没有个性,没有见解。不是要“换脑筋”吗,那就换个痛快嘛,允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集思广益,我们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创造能力,单靠“孔圣人”,恐怕会误事。单说这文学,上下数千年,除了我们沾沾自喜的“四大名著”,再没有什么象样的东西,以至于一个“人才济济”的作家大国,竟然没有一部诺贝尔文学奖。然而,中国人的“窝里斗”,却是世界闻名。

 

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要总是犯抱着佛脚不松手的老毛病。祖宗留下的东西再好,不合时宜了,该扔就得扔。什么根不根的,朽木不成林,烂树不成春。有用的传统继承下来,先进的东西吸收进来,形成新的文化,新的精神,这才是真格的。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孔老人家这瓶千年老酒摇来晃去,没有超越,中国的文化仍是一潭死水。这一点,于丹教授不会不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