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缶:忍无可忍的玩笑
(2009-03-26 21:15:24)
标签:
奥运缶老胡博客杂谈 |
分类: 随笔感悟 |
马未都在博客上发表题为《缶的喜剧》的文章,说“奥运缶”在北京的拍卖会上被拍卖公司成组推向市场最终拍了一个多亿。马未都告诉人们:缶是瓦罐,盛酒盛水,地位自古不高,“击缶而歌”说的也是饭前饭后的娱乐,不是正经的演奏会。蒙皮的缶历史上是没有的,蒙上皮敲打那就是鼓。奥运缶,是一个特殊性及历史性的误会。朱大可也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黄钟毁弃,瓦缶雷鸣”——奥运缶究竟象征了什么?》的文章说,历史上的缶,从先秦以来就是专用的丧器,人死了之后,敲它一敲,表示人们的哀伤之情。奥运缶的问题还不止于“丧器喜用”。这个被叫做“缶”的东西,其实根本就不是缶,仅仅是一种方形鉴而已。湖北出土的冰鉴缶,是一种复合器,外部是鉴,内置一缶,但是两者也可以各自分离和独立。而奥运缶恰恰去掉了作为内胆的缶,而仅仅复制了鉴的外形并且还发出了“鼓”音。这才是典型的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之举。这种概念偷换加剧了民众对传统器物符号的认知混乱。奥运缶有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提供了一个伪缶,其次是把丧器当做了喜器。
上述言论,如果是别人说的,我会和他急,怎么能如此亵渎我们心中神圣的北京奥运?但马未都是知名的收藏专家,朱大可是著名教授,他们的话,我信!我也查了一下资料: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缶阵”中缶的原型,源于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中国古代的“八音分类法”,按材质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作为中国古代土乐器的缶,其音绝不会与作为革乐器的鼓雷同,而其形制也与上述铜鉴缶完全不同。“鉴缶”不是缶,古乐文献中亦未见有“缶阵”的记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缶阵”中那2008件乐器的原型——曾侯乙铜鉴缶,实为组合器,是由青铜鉴和青铜缶套合而成。外套为鉴,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加温酒浆的双重功能,有专家将其称为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冰箱”或“暖箱”,这种特制的青铜酒器,无论从形制到材质,都与陶土乐器缶风马牛不相及。
张艺谋啊张艺谋,你真是个天才,竟然能把拍电影的虚构手法用于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并用2008名演员在“鸟巢”里呼呼啦啦地敲了一阵子气势恢宏的“丧钟”。静下心来想想,也不足为怪。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刚刚结束,张艺谋们就迫不及待地跑进央视直播间,打着哈欠孤芳自赏地吹嘘他们的“导演功绩”,权然不顾事后全国人民会有什么样的评价。回顾整个开幕式,除了辉煌宏大、满场尽是黄金甲外,没给我们留下什么惊喜和震撼,不但翘首以待的主题曲没能真正流行起来,反倒牵扯出了林妙可假唱的质疑。这也就罢了,用我们中国人的大度只好用“瑕不掩瑜”四个字给以理解和原谅。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人敢拿历史常识和亿万百姓开“国际玩笑”。这回,我们明白了,忽悠我们的,不仅仅是小品、广告和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