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抄抄”现象背后的尴尬
(2008-07-07 17:57:27)
标签:
姚抄抄现象尴尬老胡博客杂谈 |
分类: 随笔感悟 |
围绕“范跑跑”的争论余震未消,声逃“刘砍砍”的舌战激烈正酣,“姚抄抄”现象又接踵而至,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看来这网战是没个结束了,只好不断地打下去,反正闲功夫多得很,又没什么正经事可做,那就打着玩儿吧。
一名只有16周岁的被称为“才女作家”的江西省上饶市高二女生姚牧云,因为抄袭了他人作品东窗事发受到网友的纷纷谴责,成了又一个道德沦丧的靶子。她的行为已经牵扯民事侵权,的确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她第一时间将博客上的文章删除,算是亡羊补牢;曾发表过她的作品的各个知名杂志及文学论坛纷纷发表处理公告及取消其资格并永久禁止其发言的声明,也是对她的一个惩罚。
其实出了一个“姚抄抄”并不奇怪,她只是整个社会这张“造假温床”上的一棵不起眼儿的小苗苗,不幸的是她被人连根拔了出来而已。在中国为什么流行造假和剽窃?原因很简单,造假和剽窃的成本低,出力少,见效快,即使露了马脚,也没多大关系,被处理也会不疼不痒,既不伤筋,也不动骨,而且伪装好了,还可以一日成名,一夜暴富。看看我们的官场,看看我们的商界,看看我们的文坛,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里,肆意造假的行为有恃无恐,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望着造假者轻而易举得来的“胜利果实”,谁不垂涎三尺?靠本事出名,靠血汗获利,太难,太慢,不如造假来的轻快,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假这个东西,便以真的面目出现,虽“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但它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因此也就司空见惯人见人爱了。这种制度上的问题和尴尬让一个犯错的女孩独自承受舆论的狂轰滥炸,是我们的悲哀。
随着事态的扩展,有网友在江西上饶的党建网页上发现姚牧云的父亲是该市市委宣传部机关党支部的委员,她曾经获得的一些奖项的主办方就是其父所在单位。傻瓜都会从中明白,不正之风的根源,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