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秋雨你言重了

(2006-10-22 17:19:22)
分类: 生活感悟

余秋雨你言重了

 

今天上午打开电视机,就看到秋雨学究在凤凰台侃“人格教育”。其中不少观点对今天的学校教育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也是值得引起教育部门和学校注意的问题。

但是,老学究(这样称呼不过吧)在谈到送孩子上学的家长露宿大操场时,就有点上纲了,他说:这些看到家长露宿孩子,是人格的破碎,这样的学生应该开除。哇,言重了不是,秋雨先生。

我也算过来人了,回忆过去,初中就是住校生,学校在郊区,离家十五公里以外,有郊区公交车。但每月回家也就一、二次,除返校家长给买上车票外,回家时大多和同学一道,步行约四个小时到家。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情况,有中学上就算幸福的了。

不到十八岁周岁的我,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时,我的大嫂乘坐单位送兵的车(他们单位的新兵和我们在一起集中)来送我,然后新兵们集中后,步行十多公里去火车南站登上闷罐车(封闭的货车)到西南边陲戍边。

从工厂去大学读书,报到时我们全班就只有一个同学有家长送到校,全都是自行到校的。

上面讲到的一切是上世纪的事情,兄弟姐妹多,当时的孩子自理能力强,加上父母亲要工作,要解决全家温饱问题,就无法顾及接送之类小事了。现在呢,是独生子女的年代,生活条件好,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当然也是娇贯的结果),前些年小女上大学时,我和夫人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也是乘座飞机送她到西安读书。

回过头来说露宿操场事吧,当时媒体说的原因有二:一是周边住宿紧张;二是天气炎热。许多家长就采用这种露宿操场的方式了。我经历过送女上大学的周折,对这两种说法持赞同观点,这样的结果,应该和人格没有多大关系。

  记得送女上学时,西安的朋友用车把我们一家子送到学校,当时是上午10时左右吧,但是办完手续、安顿好寝室,己经是下午时分了,别的家长累否,我不得而知。但就我这样的条件,也感到十分疲劳。当我们离开了孩子寝室去吃晚饭时,还有其他家长呆在拥挤不堪的寝室里(一房八名同学唉扩招的结果哦),后听小女说,有的家长当晚和小孩挤在一起睡的。

在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家长能在晚风中呆在大操场上休息,我想象得出,当时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放松。享受和孩子在一起慢慢交谈,细细交待独立生活应注意的问题,这是一幅家庭和谐场面;放松安顿好孩子,心情舒畅,晚风送凉,就地休息,何乐而不为呢。

此情此景,秋雨先生可能无法体会得到的。因此,我敢说,你所说的“这些看到家长露宿孩子,是人格的破碎,这样的学生应该开除”,言重了。

 

?/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