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好文转摘 |
从《红楼梦》看经济学:
婚姻家庭选择中的“帕累托最优”
(一)
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他在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在描述经济社会的理想时,经济学家都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但是,现实中如何行事才是实践这一原则呢?维弗雷多-帕累托用数学方法对此作了逻辑严密的描述,并为经济学界普遍认同。于是,人们将符合这一描述的经济现象称为帕累托最优。
现在,帕累托最优已成了经济学的理想境界的代名词,它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中国人自古讲究“门当户对”,到了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则被冠以“过时”、“老套”的名号。然而,就在我们自以为摆脱了这种种旧习俗的束缚时,却发现自己依然一而再地止步于热恋之后的婚姻门前……
1、理智与情感
《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三角恋爱关系,是几百年来许多中国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家基本上都从林、薛的性情、长相着眼来分析宝玉的最优选择。封建社会的婚姻对于娶嫁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投资行为,甚至可能牵扯到整个家族的气运,一切都要符合彼时的基本经济规律。
贾母虽然怜爱黛玉,但心里并没有真正动过把她许配给宝玉的意思,黛玉绝对不可能成为宝二奶奶。在贾母的候选名单和大观园人气榜上,包括宝钗、宝琴、湘云,都和黛玉比肩,综合实力均不亚于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