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分数与成长之间校准人生》

(2025-09-01 09:51:52)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分类: 家教类

随笔

《在分数与成长之间校准人生》

                       ——写在2025年下半年新学期开学前夕

张纯汉

《在分数与成长之间校准人生》
张纯汉先生作家庭教育读书会讲座现场

 

冬日深夜居室的一角,台灯照着摊开的奥数习题册,三年级的孩子趴在桌上打盹,笔尖在草稿纸上洇出一小团墨渍。客厅里,母亲正对着手机屏幕计算补习班的通勤时间,父亲在厨房热牛奶时,把“别人家孩子”的月考排名又默念了一遍。这样的场景,正在无数家庭重复上演——大家总在追赶某个看不见的终点线,却忘了给孩子的人生画好坐标系。

这是我作为主嘉宾,在一次围绕家庭教育为主题的读书会上绘的一幅写意画。

可惜,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人群中的许多、甚至群体中的整个,没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只会模仿,只会亦步亦趋,甚至趋之若鹜。

关注家庭教育,自始至今,我已不少于二十好几年,我总叹,教育的迷失,往往始于把单维度的分数当成了三维人生的全部刻度。我总怀疑,时下的“三不”现象(不恋、不婚、不育),与其说是年轻人的选择,不如说是代际焦虑的折射:当父辈把“考公、名校、高薪”定义为成功的唯一解读,晚辈便用“不恋、不婚、不育”的消极方式来抵抗、打破这套价值的闭环。我一直在大声疾呼:真正的家庭教育,应当是给孩子植入“人生操作系统”,而非预装单一程序。就像自然界从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教育的真谛恰恰在于发现差异、尊重差异,让含羞草在角落静静绽放,让向日葵朝着阳光生长。

我始终觉得,人格的养成,从来比成绩的堆砌更接近教育的本质。那位父亲说起女儿获评“百佳孝星”时的欣慰,让人想起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箴言。在浙江某企业的招聘现场,HR曾展示过一份特殊的淘汰名单:几位名校毕业生因面试时抢坐主位、无视保洁阿姨的存在而被直接筛掉。企业负责人的话发人深省:“我们可以教他专业技能,但教不会骨子里对人的尊重。”这恰如那位分享者的判断:品德是1,成绩是后面的0,没有前者,再多0也只是空无。

《在分数与成长之间校准人生》
            张纯汉先生在讲座中

父母的言传身教,社会的良好氛围,无疑是孩子人格操作系统的底层代码。当我们一边刷着短视频、一边悠悠地喝着酒,又一边用严厉地言语呵斥孩子“别玩手机”;当我们为了抢车位与人争执却要求孩子“学会谦让”;当我们无视公众意识在楼梯通道播撒垃圾、随处吐痰,在晚上吵闹得让邻居无法入睡,却要求孩子注意个人卫生、认真复习,这种价值观的撕裂,比任何说教都更具破坏力。记得一位班主任的观察:班里最懂礼貌的孩子,父母接送时总会向门卫师傅问好;最有责任心的孩子,家里常能看到父母悄悄参与有实际意义的公益活动的照片。教育的奇妙之处在于:如果学校灌输的课本知识,能将孩子成为可适之材,那么,家庭和社会播下的每一粒行为种子,终将长成孩子成人的森林。

成长的烦恼,需要用倾听来解码。孩子考了90分却被追问“别人考多少”?,当了小队长反被质问“为什么不是大队长”?这种“比较式教育”就像给幼苗捆上了枷锁。日本那个“活着的理由是妈妈每天的两通电话”的公益广告,正戳中了现代人最柔软的痛点:孩子对情感联结的渴望,远胜过对物质的需求。当我们蹲下来听孩子讲完“同桌抢了我的橡皮”的委屈,当我们认真回应“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的好奇,这些被尊重的瞬间,终将成为他们对抗世界的底气和勇气。

教育的坐标系里,横轴是当下的成绩,纵轴是一生的成长。那位父亲带着高考落榜的儿子看带露珠的稻田时,那句“儿子呀,老天是公平的,它没有根据稻叶的长短阔狭而另眼相待”,是多么的语重心长?多么的朴素真诚?正如这个比喻,揭示了教育的公平: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种成长都有其独特价值。我想,如今社会最缺的不是“考霸”,而是既会修飞机又懂礼貌的技工,是既通编程又愿陪父母散步的白领,是既拿得起手术刀又放得下架子的医生。这样的“立体之人”,才是社会真正的底气。

对此,也许有人会喷:现在读书靠分数,德育教育、素质教育再好,品德再高尚,考不到分数,就上不了大学,我们已没有时间讲什么素质教育了,先把成绩搞上去再说。这确是事实的一面,但不少只有智商缺乏情商的“白眼狼”也就此生成!人生不打草稿,若轻若重,大家该理清楚。

暮色渐浓时,小区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举着画满星星的纸,追着给妈妈看:“老师说我配色很大胆!”她的母亲蹲下来,指着其中一颗歪歪扭扭的星星说:“这颗星最亮,像极了你今天主动帮同学捡笔袋的样子。”晚风拂过,吹起母亲鬓角的碎发,也吹散了许多家庭心头的焦虑——原来教育最美的样子,不过是让每个孩子在成为“有用之人”之前,先成为“完整之人”。

站在人生的长镜头前回望,那些深夜苦读的分数会褪色,那些补习班的证书会泛黄,唯有刻在骨子里的善良、藏在细节里的尊重、融在血脉里的担当,会成为穿越岁月的光。这或许就是在我作为主嘉宾的那场家庭教育的读书会上,有位分享者最想传递的真谛: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让每个孩子带着这团火,既照亮自己的路,也温暖同行的人。

(注:本文是826日在新学期开学前夕,张纯汉先生应新寓意悦读时光之邀在七星街道文化站天姥书房作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你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后写的一篇随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