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之高瀚文:杭州套路深,还是当翰林
(2019-12-31 15:08:49)
标签:
大明王朝 |
分类: 灯火阑珊处 |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推行遇阻,严世蕃举荐其门生即翰林院编修高瀚文担任杭州知府,继续推行改稻为桑。翰林院编修明朝从进士中选拔,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由榜眼、探花担任,主要负责起草诏书及机密文件,是皇帝和内阁的高级秘书,大概五品或从五品。
看来,探花出身的高瀚文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在写材料方面是个高手,在理学研究上颇有建树,还懂得音律,弹得一手好琴,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办法。在翰林院当秘书太枯燥,没什么油水,时间长了,难免寂寞。他想到地方的广阔天地大展拳脚是非常正常的想法。孰料,自从提出解决办法开始,就卷入了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严世蕃举荐高瀚文担任四品杭州知府,并且赠送礼物、寄予厚望、封官许愿,表面上是大公无私,为国举贤,推行国策。一番花言巧语后,高瀚文当即立下军令状,表态一年之内完成任务,大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而实际上,却是一个巨大的套路,一个大大的坑,他推出了一个背锅侠。严世蕃道,若因改稻为桑激起民变,面对朝野也算有个遮挡。这话明白无误,因为强推导致老百姓造反,就是高瀚文的罪过。如果搞成功了,就是他举贤有功,失败了他大可推卸责任,不过识人不明而已。高瀚文如果知道严世蕃的真实目的,不知作何感想?
高瀚文赴任路上得到胡宗宪指点,明白改稻为桑的内幕和严世蕃等人的动机,良知和责任使他立即改变立场粉转黑。在郑泌昌、何茂才召开的会议上,立场坚定、态度坚决。这让郑泌昌摸不着头脑。小阁老派来的人怎么反对方案。于是,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沈一石联合设套,摸准其弱点,逼迫其就范。
高瀚文可能不贪财、不爱色,但他爱名声、爱音乐。一个芸娘、一曲《广陵散》就把他给拿下。只是一个喜欢抚琴的爱好,却至他于万劫不复之地。爱名声的他,不敢公开他和芸娘的事;爱音乐的他,听到琴声就忘记危险。如果不是海瑞、王用汲舍命阻止,高瀚文签字画押就万劫不复。看来城市套路深,还是还是当翰林。
改稻为桑为什么难以推行?根本原因不仅是老百姓抵制,更是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高翰文没有看懂这场政治斗争的根源,裕王徐高张PK严嵩严世蕃。圣贤书教导我们要学优则仕,修齐治平。他怀着满腔抱负之心去拯救黎民于水火,不知社会之黑暗,斗争之残酷,而不自知自己已经成为了他人的棋子。
即使他没有签字,但还是背了锅。“调戏”芸娘在先,改稻为桑不力在后,灰头土脸地离开杭州,被开除出公务员队伍。十年寒窗中探花,杭州一行皆成梦。他的封疆大吏梦、主政一方梦、施展抱负梦就这样烟消云散。若非胡宗宪指点迷津,让他以查抄沈一石家产不力为由辞职认罪,到严世蕃倒台时变成严党可不那么好玩了。
事非经历不知难,不经打击老天真。高瀚文是书生误国、纸上谈兵的生动实践。胡宗宪的话才是老成谋国之言:你不该出来当官,你的才情只宜诗文风雅。既然中了科举,就应该在翰林院储才撰书,不应该妄论国策!圣人的书是拿来给别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翰林院研究室主任干得风生水起,起草几篇领导重要讲话或者文件,闲暇时舞文弄墨,弹琴作画,是多么惬意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到地方趟这趟浑水呢?而恰恰大笔杆子们不甘寂寞,期待主政一方大展宏图。可以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但不一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声明原创,剽窃必究。2019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