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云迪肖邦诞辰波兰郎朗名人面对面许戈辉文化 |
分类: 戈辉直播 |
素有“钢琴王子”之称的李云迪刚刚在北京结束了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以此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十年前,年仅18岁的李云迪以肖邦钢琴比赛第一名的成绩登上《华尔街日报》。他的才华震惊了古典音乐界,一尝年少成名的滋味。那一年也是《名人面对面》开播的第一个年头,我和李云迪在校园的草地上席地而坐。当时的他也未曾展望过今天所能达到的高度吧?
十年坚持个性演绎,得益于中国时代到来
李云迪:我觉得非常荣幸。从获奖的这十年来不断地推出唱片,对我来说也是对音乐的一种追求和挑战。音乐家要不断探索不同领域的作品,同时也追寻着对艺术的执着梦想。这十年来我除了演奏肖邦的作品,也演奏了莫扎特、李斯特等的一些作品,通过这些经验或者经历,让我加深了对钢琴演奏的热爱。
李云迪:西方有各种各样的乐评,我更看重专业乐评对我的看法。他们对我的演奏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这个过程中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批评声。以前有评论说我好像只会弹奏肖邦的音乐。我听到后肯定会有一些波动,但这是不需要去解释的。我演奏肖邦就要把它做到最好,这需要花很多时间。艺术本身就是很个性化的。我不是为了展现我会演奏很多作曲家的作品,我希望把肖邦演绎到最好。人都是有情绪的,但你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
柔中带刚“儒家肖邦”,柔和中暗藏激昂
李云迪:肖邦是我最崇拜的钢琴作曲家,他一生都在创作钢琴作品,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钢琴上的88个键。在他的音乐中,渗透着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对爱情的体验,而且他也创造了钢琴作品的很多种形式。至少在19世纪的浪漫派,肖邦就等于钢琴。我是一个中国人,受到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究柔中带刚的中庸之道,很适合肖邦这种诗意的音乐。不理解肖邦音乐的人可能会觉得比较柔和,但是深入了解肖邦之后,他的音乐其实是非常激昂的。当时波兰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的练习曲都有一种非常激昂的民族情结和爱国主义情绪。他的这种激昂又渗透着天生的优雅和委婉,这就是刚中带柔,分寸的掌握是很讲究的。
李云迪:肖邦的情感和情结,可以感受在每个人身上。我长期在国外巡演,就非常想念自己的祖国。肖邦的音乐一直都在表达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我在弹奏的时候可以移植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中来。他的音乐还体现了对祖国的自豪和骄傲,我在弹奏的时候也让感觉到这种精神,有种真实的感触在里面。
李云迪:现在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对每一个人的要求和标准比以前更高。就拿琴童来讲,很小就要弹奏非常难的乐曲,每天要练四五个小时。现代社会讲究效率,手机一个月可以出四五款,以前一年才出一两款。现在要花多少时间去融入这种高速的运转,所以要不断地去调适自己。
艺术并非一时价值,切忌急功近利
李云迪:基本上都是这样。我会调整好所有的情绪,只给自己一遍。就像画画,一笔画过去的是最完美的。音乐更应该是这样,否则感情就不真实了。我去录音棚,就希望能达到参赛的状态。大家只给你一次机会,要把所有的精力和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
许戈辉:你介意人们拿你和郎朗做比较吗?你们年纪相仿,国际声誉都比较高。
李云迪:艺术没有这回事,艺术本身是永恒的。你是要创造永恒的价值而不是创造一时的价值。如果是为了创造一时的价值,那你大可不必弹钢琴,还可以有很多选择。如果真的想去走职业这条路,那就一定要坚持。艺术要做好的话,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太急功近利。
李云迪:只要是对历史、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物,我觉得都是伟大的。他不是单一的自我,他必须牺牲很多自我的东西,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和责任,并要接受大家的批判和怀疑。在这十年的过程中,我慢慢地让自我变得更综合化,更广义化,同时还要非常自我地追求艺术。音乐本身的功能是放松大家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精神的丰富和成长,胜过一切物质。我希望能够丰富所有人的精神生活,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去推动钢琴事业在中国的发展。
本期节目播出时间:
10月17日
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