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人月聊IT
人月聊IT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81,522
  • 关注人气:6,0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在职场-从内部IT管理到外部SOA大项目-2009(210212)

(2021-02-12 08:13:40)
标签:

博客

分类: 随笔文章

注:临近过年假期,准备在假期阶段不再写新的技术类文章,而是对自己15年来的博客文章按年为单位做下总结和整理。按新浪博客当前记录是4229篇博客文章,其中3000篇以上的个人原创文章,接近4年的博客日更写作。

对于2009年是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我从中兴通讯离职受邀加入了深圳市远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一直到现在。在2001年加入中兴后,自己从软件编码,架构设计,需求,IT项目经理一直做到产品总工,但是个人视角始终是围绕内部IT系统建设和内部客户,可以说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这也是自己决定离职开始做外部项目的一个原因。而实际上经过最近10年的外部项目建设和实践也印证了,很多技能和经验的积累必须做外部大项目实战往往才能够完善,典型的就是我经常谈到的IT咨询规划和SOA集成平台建设。

职场八年和离职时的总结

在中兴呆了8年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对于好的一面就是自己持续不断的在学习和积累,基本上IT领域的关键岗位角色都在3年以上的积累,使得自己整个技术知识面相当完善,这些技术背景对于后续个人的项目管理,外部项目建设实施起到重要作用。

而不好的一面就是视角本身受限,无法跳出盒子,认为当时在公司的实践就已经很不错了,和外部的交流也很少,同时从现在复盘来说前面在中兴的5年整体的压力不够,紧迫感不够,这也导致整个成长是偏缓慢的。

简单来说如果在初入职场的前5年,我能够将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负荷乘以1.5倍的话,那我后续的职业生涯可能又是一个新的局面。这也是我在写职场类文章的时候经常谈到的,初入职场的时候一定不要荒废了前面的关键几年。

初入职场的人,有些人时刻都在问是否加班,是否双休?有的人关心的是我能学到什么?公司有哪些项目机会给我锻炼,3到5年后能够晋升到什么位置。这就是典型的意识差别。

工作8年总结

09年4月17日就工作八年了,时间真的过得太快了,感觉比在学校的时候过得快得多。去年同学聚会大家谈到这个话题,说主要是在学校有寒假和暑假,会在你日常重复的学习中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而真正工作的往往就是一个个的项目,目标和任务。

八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感觉还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一直专注在IT信息化建设和项目管理方面,所以个人感觉更加显得珍贵,也是个人宝贵的财富。而在八年里面我的感觉和其他人可能有点相反,即在开始的3-4年里面感觉积累的东西并不是特别多,特别是在最近3年里面,从工作岗位转变后,从我开始写博客开始,感觉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的速度在加快。可能这也是写博客的好处吧,我原来说过,我博客上面其实很少提到工作方面的太多内容,涉及到公司的信息安全问题,正也因为这个原因才促使我要不断的去吸收工作外的知识和信息,不断的去思考和总结。包括个人知识管理,SaaS和Web2.0,学习和思维能力,时间管理,PPT制作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在你工作中有没有人真正地带你,是否遇到一个好的导师,是个人学习成长很关键的内容。当遇到一个好的师傅的时候,往往可以耳濡目染的学到很多东西。而现在随着Web2.0和虚拟社区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法则下面让我们有了更多地获取信息的驱动。而你唯一需要的就是兴趣。

不要把学习仅仅限制于你的工作,因为这样将导致真正有机会来临的时候你会错过掉。特别是学习中的通用技能的培训,包括知识管理,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学习和思维能力等。这些都将为你日后胜任其它有挑战性的工作加分。做任何事情都是要讲方法的,而你需要的仅仅是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需要表现自己的时候还是要表现自己,包括自己的其它特长和爱好,有时候可能并不是你不优秀,而可能仅仅是缺少的一个机会。在机会没有来临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不断持续的学习,通用技能的培养,在专业深度到达一定程度后适当拓展自己的知识广度,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人际圈。

写博客确实是学习和知识积累很好的方式,个人深有体会,刘未鹏也专门有一篇你为什么要从现在开始写博客。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通过书写来将我们的实践总结为方法论和模式,通过书写来分享知识扩展朋友圈,通过书写来不断的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

职场8年离职感悟

八年,我职场的第一个阶段即将结束,谁也不会事先预料到,包括我自己。职场的平稳期,所有的一切感觉都是如此的美好。客户,产品,市场,项目,团队一切都很顺,规划得也很好,让我不得不给自己找一些离开的理由。

或许现在还有一丝的激情和梦想,能够勇面挑战,去期待更高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我只能告诉自己,再等两年这种激情会完全磨灭或烟消云散。我现在不清楚也无法判断这种选择是否正确,但是至少我清楚,太多的犹豫不决更是毒药。

真的很不舍,受了八年企业文化的熏陶,没有感情是假的。一个团队成员说,你要走了,感觉很失落,你一走团队的老人全部走完了,是的,我完全理解这种心情,我带出来的团队连我自己也走了,我也很失落。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团队文化还在,产品或项目不会因任何一个人的离开而受到影响。但是大家一手做出来的产品,服务于上万人的系统,前前后后超过100个人以上的成员,所有对产品做过贡献的人都应该被记住,人走了,但是产品的持久生命力还在延续。

我初入职场的重要导师,听说我要走给我留言,“不能忘记,我们曾经并肩战斗、共同成长的岁月!不知为什么突然很想掉眼泪。希望你能不走,如果一定要走,不舍但祝福你今后一切顺利。”,我真的说不出话了,确实刚进来的一两年的并肩战斗,系统地从无到有,大范围的推广和实施,太多事情令人难以忘记了。

是否会走?我想过,我只是告诉自己要平稳地顺利地走,我不希望交给别人一个烂摊子,也不希望我做不下去了走,我告诉自己艰苦的1-2年已经过去了,系统和团队也平稳运行了,有我无我不会对团队和产品造成大影响了,我能够较为放心的走。曾经愉快合作过的同事,感谢你们说要给我送行,但是真的没有必要了,我需要安静的离开。在工作交接期了,事情越来越少,离开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让我闲得无比的难受,看来有事做真的是一种幸福。

真的很不舍,我们60个人的团队,我们的产品,很多人都还没有跟你们做过单独的沟通我就要走了。但我相信一种团队精神在,不然一个身处三地的团队也不可能如此高效地协作和沟通多年。虽然团队管理和建设上面不可避免地还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这个团队一定是有核心竞争力在的团队,是磨合了多年有文化沉淀的团队,是有很多认可企业和团队价值观的默默贡献的核心员工支撑起来的团队,有你们在一切困难都能够解决和克服。

感谢公司的培养,没有公司的大环境,没有实践的机会,自己再怎么愿意学习也是枉然的。

SOA和IT规划咨询

从中兴离职进入到远行科技后,我首先参与的是一个电网的信息化规划咨询项目,当时基于企业架构规划咨询还不是特别多,因此当时整体规划基本基于标准的IT规划咨询,流程驱动IT,业务流程和数据分析入手,同时基于SOA架构思想进行技术架构规划和CBM组件化业务模型分析等。

在头条前面我分析过一篇文章可以参考:

https://www.toutiao.com/i6856311291179598339/

对于IT规划的蓝图包括了业务蓝图和信息蓝图,包括了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集成架构和IT基础设施架构多方面的内容。特别要注意的就是IT规划蓝图包括了业务架构,而且业务和IT密不可分。所有蓝图都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相互融合和协同。

业务架构重点是在流程,而信息架构的重点是在数据,这两个架构都在业务层面。而对于IT方面架构则包括了应用架构,应用集成架构,技术架构和IT基础设施架构。应用架构在最上层,而集成和技术架构在平台层,IT基础架构在基础设施和物理资源层。从现有的云和集中化趋势来看,更加需要考虑基础设施和平台层的集中化建设,上层的应用架构重点都要集中在应用和功能层面,体现业务组件化和能力化,体现组件本身的独立性和可集成性。

蓝图规划一般是一个远期规划,至少覆盖5年,远期展望10年,虽然知道后续变化可能性很大,但是仍然需要做较为全面的蓝图规划,规划如果都不能展望的更远,那么建设和实施必然受到太多的局限性和约束。如果是单纯的业务流程优化咨询项目,那么业务架构和信息架构这套内容仍然适合,只是IT规划建设方面提及和细化度减弱而已。

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完全可以理解为全公司IT建设和架构规划中的高端业务建模,在这个层面基本还过渡不到细化的具体业务系统。业务架构和信息架构最终要落地到应用架构中,业务架构体现到具体的业务组件和功能,而信息架构落地到具体的数据模型和数据库设计。如果再落地到具体的系统分析和设计,即演进到应用系统中的高端架构设计,包括用例模型和逻辑模型,用例模型体现业务和流程,逻辑模型体现信息和数据。

应用架构中包括了集成架构,集成架构本身又包括了业务集成和数据的集成,包括集成接口关系和集成逻辑模型等方面的内容。正是由于大企业的IT系统建设必须分为治之,衍生了多个业务系统,那么多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和业务协同等大问题就必须在集成架构规划中进行分析和考虑。

应用架构下层转化到信息架构中的纯技术层面,技术架构规划一般出来的较晚,也需要规划人员有较资深的IT技术背景,否则很难提炼公用性的技术,技术规划属于IT平台层规划的事情,目的是通过后续技术和技术平台的建设更好地支撑业务系统建设,加强复用和平台化。

在完成电网IT规划项目后,我在09年4季度开始负责联通集团的SOA集成平台建设项目。在前面谈到实际我在07年就开始关注SOA架构思想和整理学习SOA方面的知识,实际真正开始负责建设和实施SOA外部大项目的时候,这部分知识才真正得以沉淀。

联通集团09年开始进行MSS域的ERP集中化建设,集中建设了ERP,合同,资金,报账,主数据等多个业务系统,而我们建设的SOA集成平台则是实现这些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和应用接口集成。

当时采用的是Oracle SOA 10g套件,这个是Oracle还没有收购BEA之前的SOA产品,应用中间件还使用的OC4J中间件,这个中间件可以说在后续系统大面积上线后出现了很多的性能问题,内存泄漏等,而这点也都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解决。

简单来说一个SOA大项目包括了SOA中间件基础平台搭建,SOA管控平台建设,覆盖SOA全生命周期体系的治理规范体系,SOA技术架构规划,SOA业务咨询规划,接口服务实施多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些都需要在实际项目建设中落地。

自己对2009年总结复盘

整个2009年事情比较多比较紧凑,但是自我学习的内容却感觉比去年要少些。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要做到处处都兼顾确实比较困难,也只有按照自己的方向和工作重心发展。

关键字:SOA 流程 IT规划 IPD

以上关键字是今年工作和学习的主线,而且再一次感悟就是缺乏了实践的理论学习虽然可以搞清楚了理论体系和高屋建瓴,但是却无法落地践行。而今年刚好在IT规划和咨询,SOA规划和流程咨询分析,集成产品开发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方面都有很好的实践。自我感觉这方面的知识在原来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大型企业和项目的实践得到了很好的经验固化和方法论上的升华。

这即是我原来经常谈的一个话题,即仅有高瞻远瞩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实践结合就变成了好高骛远,而通过路标规划和演讲路线等才能够真正落地去实践,带来真正的价值和收益。而以上关键字里面个人认为最核心的又是流程,包括流程管理和流程分析的一整套完整方法,IT规划和SOA规划都需要的是业务流程分析导入,流程驱动IT,业务架构驱动技术架构,这样才能够真正使IT应用和建设匹配企业的业务目标。

在这方面的内容和心得今年专门整理了三个主题阅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主题阅读-SOA面向服务的架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a84550100fgp4.html
主题阅读-IT规划方法和步骤: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a84550100fero.html
主题阅读-产品开发和产品管理: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a84550100bwmi.html

在个人知识管理里面我们经常谈到是先搞清楚如何做还是先搞清楚为何这样做的问题?而我今天的答案则是在工作的初期我们的重点可能是Know-How在前面,而在工作的后期方法论就越发的重要,必须是Know-why在前面。而Know-why的重点又是系统化和结构化思维,逐步形成做事情的方法论和从顶向下思考的模式。

因为在工作的后期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已经有太多的知识点的积累和经验常识,如果再单纯去增加这些底层的知识点已经不会带给我们太多的价值,唯有真正的用结构化思维的方法将这些知识做串接形成知识体系才能够真正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和创造更大的价值。

关键字:项目管理 CMMI 敏捷 SCRUM 团队

在2009年随着自我工作重心的转移,在项目管理方面关注的内容已经逐步开始减少。在今年上半年原计划是要制作一整套的项目管理PPT课件,不过很可惜只做到了PMBOK的第四章就结束了,后面已经没有兴趣再去完成。今天畅享网还有博友在要这套PPT课件,看了对大家还是有些用处。

对于项目管理这方面,我后续的关注重点逐步转移到敏捷团的SCRUM实践。很多SCRUM的关键要素和做事情的方法我是高度的认同,也准备逐步开始在团队中进行培训和实践,包括里面经常谈到的站立会议,Product Backlog,持续集成,短周期迭代,可视化项目管理中的看板和燃尽图等,都是很有意义的内容。


主题阅读-CMMI过程改进: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a84550100ayij.html
主题阅读-6Sigma统计分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a84550100c5cn.html
CMMI四级三十问: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a84550100g9j5.html

对于CMMI四级,去年我的团队下面的三个项目经理都参加了四级的评估,而且四级的内容我也是持续的在进行学习和总结。包括里面所涉及到了统计分析,预测,蒙特卡洛模拟等都是很有用的内容。当时四级正式评估通过后,何丹老师还专门送了签名的书给我,对我当时在团队的一些实践也非常认同。

后面我有感而发,写了《谈CMMI之道》这篇文章。而对于四级,我现在唯一想强调的就是转变,四级的内容现在我们很难说各个项目都能够真正做到严格执行,但是四级里面强调的分析预测,统计学思维,系统思维和动力学模型,数据分析技术等确实可以受益终身的内容。因此过四级,请先出逐步形成统计学思维入手。

关键词:思维 问题 知识管理 时间管理 GTD

我不得不说思维和问题是贯彻个人价值的核心,而思维和问题的基础又是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一个人的核心价值实现必定体现在独立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上。而要达到这种能力,我们刚开始更多的是靠我们历史的经验积累,这里面也涉及到思维的问题。但是当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时候,让我们一眼根本就望不到尽头,这个时候我们提出了思维也要结构化,经验也要体系和方法化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荣辱不惊,坦然自若。

而对于思维和问题分析,今年个人认为最大的一个成果就是对问题分析进行了分类,即我们说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的重点是分类和分解,动态的重点是流程和活动,静态+动态相互结合的思维方式可以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和解决一个问题。比如静态里面常用的问题树,逻辑树,鱼骨图,思维导图,矩阵分析;动态分析中常用的价值链分析,流程分析等。

对于时间管理,今年一个重大改变就是开始记录详细的日志记录,虽然还细化不到具体的分钟,但是基本可以到小时和半天的粒度,方便自己做时间的分析和年度回顾。对于GTD我不得不讲在听了长云的一次培训后我真正开始使用Outlook+OneNote,个人感觉这个组合基本完全能够满足个人平时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的需求。而今年在GTD方面感觉最大的缺陷就是To-Do里面的东西由于没有更进一步分解,一直没有去执行,或者说很多重要但是优先级不高的事情没有纳入到To-Do进行统一的计划。在这点上面确实要考虑改进。

个人2009年随笔类文章整理

除了技术类文章外,自己在2009年工作和生活中写了不少的随笔文章,这些也都是日常工作实践和日常生活感悟总结,供大家参考。

进步和退步

最近一直感觉自己在退步或停止不前,一方面是最近确实工作很忙,事情比较多,而一忙起来就由一种主动工作变成了一种被动工作,从有计划的工作变成了无计划或即短计划工作,这就造成真正留个思考和总结的时间越来越少;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工作内容最近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原有积累的一些好的实践反而在新环境下很难完全落地,也感觉到是一种退步。(注:忙更需要停下来思考)

其实我们并不关心现状本身,而是关注是否真正能够持续改进,只有能够持续改进就是一种进步,否则就是退步。而持续改进要的正是团队的思考,学习和不断的回顾。敏捷里面有一个最高指导原则讲得很好,即无论发现了什么,考虑到当时情况、个人技术水平和能力、可用资源,我们理解并坚信:每个人都已全力以赴。基于这个最高指导原则,我们才可能更好的进行反思和回顾,对事不对人。(注:是否持续在学习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知识为什么需要沉淀和积累,需要转换为方法论和智慧,一方面是指导后续的行动,一方面则是唯有智慧是最不占用头脑资源的。每个人的记忆能力都有限,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并不是靠的记忆力。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想清楚,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从事新的领域和工作的时候自然会丢弃掉原有熟悉的业务领域,自我感觉是退步的,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关心有一个阶段性的产出和成果,即懂得了做这件事情的方法和思考的方式,只要这个不丢则很容易再次重新介入。(注:复盘总结和写作是知识沉淀的一个关键方法)

进步一方面是自我心智的不断成熟,能够更好的进行自我调节,懂得自律和慎独的道理。另外一方面则是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自我技能能够持续不断的转换为价值创造。而这个价值创造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进步,不断持续改进,要懂得专注的道理积累知识的深度。所以忙并不一定就能够进步,很多时候无序的忙反而是一种退步,因为会影响到自我心智的调整。而从无序的忙乱到有计划的忙往往则是一种进步,可以不断的重塑信心,验证自我技能和经验的成长。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步和退步很多时候又是相对的,不仅仅停滞不前是一种退步,有时候进步的慢的也是一种退步。因为别人进步的很快,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你的竞争优势没有了,所以虽然你在进步当相对来说也是退步。没有目标和方向牵引的努力,虽然自己不断的在学习和积累,但是可能却是一种无用的进步,明知道方向错了还一意孤行可能更是退步。有时候重头再来需要一些勇气和决心,但是只要我们有方法论的积累,就能够保持很快的加速度,反而让我们能够更快的进步。(注:搞清自我目标和定位太重要了)

悟性和灵性

悟性来源于对自我实践过程的不断反思,来源于自我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本身也是一个通过PDCA循环过程不断进行改进和提升的。即不断地积累和渐修带来了顿悟,有很多时候我们一个道理老想不通,自我实践和遇到的事情多了,在融会贯通后往往恍然大悟。而谈悟性最大的作用是带来的自我能力的提升,当时悟了可能并不重要,更重要了是领悟后指导实践,提升了自我实践技能和工作效率。(注:闻-修-悟持续迭代)

有可能我们对一些事情领悟的快,一些领悟的慢。或者说我们天生领悟的慢,但是有时候领悟的慢反而是好事情。因为迅速的领悟往往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更谈不上指导实践。而领悟的慢的人思维过程会更加系统化和严谨,在领悟的过程中往往随时都在考虑明白道理后我应该如何做,因为任何道理和方法只有自己真正做了才谈得上真正领悟。(注:真悟还是假悟,不要小聪明)

灵性对每个人也很重要,代表了做事情机灵和敏捷,但是很多时候灵性的人容易停留在面上,即只关心如果做,我迅速了掌握了如何做?但是往往并不关心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做。因此离开了悟性的灵性往往并不会为自我带来更多的价值。很多时候我们起跑可以晚一点,可以慢一点,真正把问题想透彻了,带来后续的加速度,厚积而薄发。

悟性不好原因何在?一方面是我们基础知识积累的不够多,实践的不够多;另外一方面则是我们平时不注意去锻炼自我的思维能力,不愿意主动去思考和探索问题,因而造成事物的关联思维能力差,以前做过的事情没有通过思维进行精练为经验和方法,能够通过关联思考应用到新事情上。而灵性差重点则是我们太偏于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总是想着一切都规划的很完美了才行动,而世间本来就没有完美导致我们迟迟没有行动,自然实践能力和行动能力都很弱。(注:知识在向深度发展的时候需要广度足够的支撑)

悟性的重点是思维,灵性的重点是实践行动。两者都不能忽视。

经验和经验主义

对于在生活中获取到的信息,工作中形成的工作技能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经验仍然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经验属于隐性知识,是属于思维和方法论层面的东西。吃一堑,长一智,经验的积累能够帮助很好地指导我们后续的行动和决策,但是又很容易让我们落入到经验主义的错误。

点-线-面:当你看到一个事件的时候,你很快得出结果或结论,经验重点是少掉了实践和具体的详尽分析,这时候的经验在点上,最容易导致的就是经验主义;如果一个事件,你知道如何去做?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来做,这个时候的经验是线和面上的,即我们常说的方法论的积累,是最应该积累的经验。

经验-思维-行动:行动也是学习,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回顾经验,思维,行动三者的关系。根据经验直接做出了决策而脱离了行动,这是我们说的经验主义。而真正的经验是根据已有的实践积累,形成了处理一件新的事情,或面对一件挑战性任务的思维的全过程。经验和行动是经验先,行动后,但是重点却是将一件事情分为了多个阶段或步骤。在每个阶段里面都包括了根据经验提出假设,然后行动,根据行动的结果再结合经验提出新的假设。经验和行动就这样相伴而行,随时修正偏差而不偏离最终的目标方向。

经验-分解-落地:经验只有分解才可能落地,否则又是经验主义。那经验如何落地?其中涉及到的核心关键词就包括分类,类比,差异分析,组合,分解,聚合,匹配,联想,假设,验证等诸多词汇。

比如我现在接收到了一个新任务,领导让我做一个手机产品线的产品规划报告。那我们如此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原来做过IT产品的产品规划报告。这个时候在产品规划这个层面是匹配的,产品规划整个框架和大的方法论是完全可以借用的。但是IT产品和手机的产品规划方式可能存在区别。这个时候我需要了解的IT产品和手机产品在规划上的区别究竟在哪里?搞清楚区别后,我就只需要了解和学习差异部分的内容,其它的可以借鉴已有的经验。如果不分析差异,完全套用IT产品规划方法可能又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在这种场景下之所以容易,核心也在于经验积累不是点上的,而是做产品规划的方法的积累,是线和面上的知识。

身累和心累

夫哀莫大于心死。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差别在于:活着的人有思想,有目标,如果一个人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沉浸在痛苦中,没有了思想和目标,那这样和死人有什么分别呢。

心累的原因不仅仅是欲望和我执,也包括压力和责任。心累者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即时刻都在想别人怎么看我,别人是否说我坏话,我今天说错话了别人会怎么想我,他人对我有意见了是否我原来做错了什么事等。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做真实的自己,按照自己的原则办事;一方面又是要去我,不能执着于自我,因为太执着于自我会产生无尽的欲望。

力不从心是身累,但是力和心最终都会走向平衡。心累可能导致无法很好的休息而影响到自我的身体,而身体累无法很好的去行动又影响到心。所以我们谈的精力管理一定是包括身和心两个方面的内容。否则力不从心很可能是我们降低对心的渴望而落入停滞。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道法自然,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只有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才能够真正的放松身心。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方净土,觉悟者人人皆有佛性。关键是减少对各种名利、欲望的执着,建立和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真正释放人性和回归自然。

方法和态度

先来谈两本书《问题背后的问题》和《把时间当成朋友》,这两本书对很多人看来都是很不错的书,但是我并没有专门去推荐,其原因就是从书名来看以为是讲方法的书,但是书里面80%的内容却在讲态度。还有类似的书包括《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本书也很有意思,一半的内容在讲态度,一半的内容在讲方法,但是同样的问题仍然是方法不落地。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方法和态度,很难说方法和态度哪个更加重要。态度包括积极主动,重视承诺,责任心,专心和细致等,说到职场可能是我们说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方法指的做事情的方法,步骤,工具和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又是我们说的计划,排序,分类,分解,排序,流程等重要内容。


方法好+态度好:不仅仅出的是高质量的精品,而且体现的是高效率。
方法差+态度好:能完成任务,但是质量一般很难出精品,效率也很差。
方法好+态度差:效率很高,做东西很快,但是总是不注意细节。
方法差+态度差:基本无法完成任务,或者产出物无法接受。

态度往往源自于个人多年习惯的积累,价值观的养成。因此招人第一位的仍然是态度和价值观,这个很难在短期纠正和培养,而对于方法则可以通过实践不断的传授。而教授方法是很难的,方法是高度浓缩的经验之类,没有经过自我的实践很难领悟,因此传授方法的过程也是带着学生实践一同证悟的过程,这也是为何传递方法比传递结果更花时间的原因。

在绩效传递中经常我们在传递结果,类似你工作不仔细,工作责任心不够等等。但是单独空洞地去传递态度,那会显得如此的单薄,空洞和无力。现在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纠正态度的时候的急功近利,最终导致了适得其反。态度的养成源自于方法和实践,让学生们去实践,通过实践后自我去反省来发现态度上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改进方法走向专业,潜移默化的纠正态度。

为什么要学习GTD呢?因为GTD里面谈到的计划,排序,分类,分解,排序,流程等重要内容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会用到的最小方法集。这往往是接触方法的一个很好的基础。其学习的真正意义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时间管理本身,通过学习GTD形成思维和态度的转变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都在期望着张开嘴你把饭给喂到嘴边,而这仅仅是由于懒惰的态度引起的吗?我想这不仅仅是态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态度背后不清楚方法的问题。因为他们可能并不清楚如何去一步步地走完这个过程,所以逐渐演变到只关心结果。而作为一个好老师,往往这类学生更是我们应该花力气去培养的,已经会自食其力的人再多教一点也是效率的提高,对于不会自食其力的人多教一点则等于他受用终身。只是教授的方法上我们随着都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把饭喂到他们嘴边,而是告诉他们怎样用双手自己来创造出食物。

记录和计划

凡事有记录,凡事有计划,凡事有执行,凡事有改进。

记录的目的首先是不忘事,所以要清空头脑。记录的深层次目的是培养用数据说话的思维,而收集数据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记录,有了数据才能够展开基于数据的分析,才谈得上改进。

记录首先是分类,然后是分解。在记录前首先确定是哪种类型的事件,是一个定位的过程;确定事物类别后就需要分解,分解是搞清楚要把事物记录清楚需要记录事物的哪些属性?即将原来全文字的记录方式转化为表格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

计划的形成来源是目标管理,特定的事件要在特定的时间完成掉。计划的目的首先是源自于自我的恐惧和不确定性,因为恐惧所以我要去通过计划来明晰我所做出的承诺并减少不确定性,增加可预测性。

计划其次的目的是形成目标驱动的思维方式,一切行动都围绕目标展开。计划是一切的源头,我们实际的执行是按照计划,我们的监控是计划和实际的偏差,我们的反省和改进是看计划的偏离程度,离开了计划就谈不上改进,因为我们可能根本不清楚我们准备做到哪个水平,我们没有一个预期,如何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因此差不多就行是计划的大敌。

做事情,开始可能是how,别人安排你做了。但是你做了必须回过来想why。事情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例行的工作,这种事情不需要计划。所以我们需要清楚哪类事情是需要计划的事情,如下:


这件事情是在特定的时间要完成特定的输出的一件事情。既我们说的事情有特定的目标。
这件事情比较复杂而且跨的时间周期比较长,要完成它需要多个步骤来完成。因此事情需要分解。
这件事情涉及到协调多个人,多个资源来完成。既我们说的计划中过的任务分配和资源安排。

在记录中我们容易形成TO-DO清单,但是当待办事宜符合上面的按目标驱动的特定事件的特性的时候,待办事宜就必须去做计划,去考虑分解和分配,形成详细的工作安排或日程计划,这样复杂的to-do事件才真正的落地。否则待办始终是待办,待办也始终遥遥无期。

计划首先是分解,然后是分配。分解的目的是通过分解明确你需要做的事情的范围和内容;其次是分配,即分解出来的事情需要安排人去做,任务和资源之间需要进行匹配和平衡。分解的工具是类似WBS分解等,而分配的方法则是活动定义排序或进度和资源的详细安排等。

记录=分类+分解;计划=分解+分配。这是记录和计划的核心。

傲慢和偏见

傲慢也许有理,偏见却无情,一个傲慢的人和一个心存偏见的人始终无法找到结合点。傲慢生偏见,是别人的傲慢让你生了偏见,还是自己的傲慢转化为了偏见。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一个傲慢的人将会毁灭于他的傲慢”。因为傲慢带来的盲目乐观和偏见正是我们的大敌。

傲慢是一种对自我的放大,是对自我优势的盲目乐观,我们需要树立自信和信念,但是没有价值观和信仰的指引,没有加强自我心态和心灵的修炼,盲目的自信就转化为一种傲慢。一切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过高地估计自我的价值,不关注外在的世界,不关注自己的语言和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和感受。傲慢往往有时候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有时候往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够体现,太多言语体现的傲慢完全则是一种狂妄。

偏见是一种对他人的扭曲,傲慢可以生偏见,悲观也可以生偏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偏见的产生正是我们历史的行为和实践,已经对人和事物造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看法。我们往往对人和事物进行归类,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的时候,在没有深入了解的时候就简单固执地进行判断。我们很容易被事物的表象迷惑,你亲眼看到的事物往往都可能不是真的,而且环境在变化,人和事物都在改变,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也需要跟着改变,改变的起点就是要深入接触。

诸法无我,克服傲慢和偏见,关键还是首先减少对自我的执着。

悲观和乐观

每个人都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更重要的确实在有一个平常心后,根本就没有各种情绪升起。悲观和乐观,很简单就是对自我和外在环境现在所处环境已经将来可能发展的状态的一种看法。而对于我们做事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事前充分意识到各种困难和危机,决策后又充满信心坚定执行,真正做到低头悲观,抬头乐观。

对于悲,在慈悲心中的悲谈的是感恩心态和去我,去体悟和分担他人的困难和痛苦。或者悲是一种悲伤和失望或者否定自我的情绪,还有就是悲本身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分析后唤起的一种危机意识。对于乐,一方面是对自我和外在环境的肯定以树立的高度乐观和自信,一方面则是一种虽然知道不确定性,但是仍然义无反顾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悲观和乐观,往往并不是看到现在一点上的状态,而更多的是我们对未来自我和环境的一种看法,是我们看待自我,事物和环境的方式。当我们认为一件事物会发展的越来越好的时候,我们就会逐渐形成一种乐观心态和情绪,相反则是一种悲观。现在悲观往往并不要紧,怕的是现在悲观的恶性循环;现在乐观也不要紧,怕的是乐极生悲的规律。

一个人,我们可能更加容易控制和管理自己,对自己乐观点不断地激励自我并树立自信,但是我们担心的仍然是乐观情绪蔓延后导致的盲目和自满,导致的夜郎自大。所以对待自我也一样还是悲观点好,要随时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想办法去持续改进,这种悲观不是不自信,也不是假虚伪,而是清晰的认识自我和环境的风险,为后面乐观的抬头做事情做好充分的准备。

乐观也一样,它不仅仅是现在表现出的一种状态,更多的则是对事物发展和自我未来的看法。乐观的人更加相信通过自我的努力事情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乐观的人知道自己必须要努力和付出,这样才能够保持乐观,否则就是一种盲目乐观。我们很难一直保持一种乐观,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达成最终目标的一个漫长过程中,往往就是乐观和悲观心态的交替出现。在乐观中我们需要低头思考,从悲观的方面来考虑各种危机和风险,考虑各种不确定性,考虑具体的应对策略,当我们做了这些事情后我就能够更好的控制和调整自我的计划,保证大的计划按照预定的方式完成。

而对于平常心,并不是心态或情绪完成保持在一个居中的良好状态,而是悲观和乐观的交替出现在平常心态的两边。乐观的时候不要过分炫耀和自满,要提醒自己考虑风险和危机;悲观的时候也不要过分夸大悲伤,要想到通过自我努力事物能够朝好的方向发展。

在墨菲定律里面谈到,如果一件事情你认为它会出错,那么结果肯定就会出错。外在的事物往往并没有改变,而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心态。当我们身处困境和面临危难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去寻找各种积极的潜在力量,详细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改变自我和环境,让事物朝好的方面发展。

目标和过程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因为在平时谈目标的时候,我们经常关注的是如何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如何才符合SMART原则,达成目标的途径等话题。但是我们却很少谈为什么要设定目标?目标的缘起究竟是什么?

前面我们讲过信心和信念,而通过信心设立的往往都是阶段性的目标,是在一种竞争或压力的环境下为求生存形成的,我们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技能,增加更多的经济收入,而这些目标往往围绕的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求;而对于通过信念形成的目标更多的则是一种自我驱动形成的,这些目标往往寻求的是自我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

为什么要设立目标?

因为你希望达到一种状态,这个状态包括生活,工作和思想等各个方面。而且你希望在一定的期限内达到这种状态,因此你需求自我驱动来做这件事情,给自己些压力和驱动力。而设立目标的好处往往正是让你可以自己检查达到目标的过程是否存在偏差,没有过程的积累就没有最终目标的达成,要达成目标就需要通过过程把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行动。

我们希望达到一种什么状态呢?

有时候我们期望达到的一种状态往往是一种虚荣的表现,我们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们,而不是我们自己怎么看自己。没有别人的竞争的时候我乐于安于现状,看到和你一起的竞争者发展壮大了自己有极度的不平衡,所有的贪嗔痴都受到外在环境和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我们设立了可以为别人炫耀的目标,达到了这些目标我们表面上沾沾自喜,但是一反省,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又觉得很空虚,越来越对人生的意义,自我的价值感到迷茫。

也有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完全通过自我驱动的价值观来确定,我清楚我追求的是什么?我希望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我的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设立目标前最需要的不是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是首先要认识清楚自己,自我的现状和心态等,要意识到真正自我驱动的目标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目标,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而不是别人要我什么。这种目标靠的不是急功近利,外重者内拙,急功近利往往却离目标越来越远。真正的力量是内在,而不是外现,内在的自驱力才能够让我们坚持和专注,达到目标的时间可能很长,但是却毫不轻言放弃。

没有目标的过程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过程可能会显得无序和混乱。有了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自身的一种体验,我们可以收获太多的人生感悟,而这些感悟也只有自己真正经历了才能够真正体悟。在这个时候目标本身已经并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过程带来的思路和乐趣。

愤青和麻木

我有时候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是属于愤青,还是麻木,还是两者都不是。世界有太多不美好的地方,或者说值得你愤世嫉俗的事情每天都在不断的上演,你有太多的理由可以愤青或怨声载道,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抱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抱怨善的人没有善报,恶的人却能够过得很好。我们能够愤青还代表我们还有着一丝激情,还有着明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还有着独立的思维和意识。这些看起来都是好事情,但是持续的愤青就可能让自己陷入一种病态的浮躁,不断的抱怨而自己没有行动,这种浮躁慢慢的会转移到自己身上,让自己转入一种阿Q式的自我安慰,而这种安慰往往仅仅是一种瞬间的麻醉。再久而久之可能连愤青的力量都没有了,有彻底转入到麻木的这个极端,感觉好像是看破红尘,起了出离心,对世界都不闻不问,关注点完全到自我上面,而忽视了自我本身所存在的环境。

世界有太多的不美好,佛陀可能早早地就告诉你了诸漏皆苦,诸行无常,你追求的快乐是没有永恒的,只是无法破除我执的一种幻像。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了解无常的道理正是希望我们能够破除我执。即使破除不了,还可以活在当下或者推迟满足感,世界本身没有变化,关键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你无法改造世界,但是可以修炼自我;世界本身没有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看待事物的方式;是非善恶本身也在一念之间,本身也不是完全的二元对立,诸法皆因缘起,任何果必有相应的因,有了这种想法就可以更加平静的看待万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里的佛也仅仅只有了佛学和基本的悟,你的修行可能才刚刚开始;而屠刀放下,手握屠刀前的一切恶并不会烟消云散了,恶根种不出善果,也无法和善根抵消,该受的苦还得你受,该负的责任还得你负。

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价值观的缺失,层出不穷的各种事件,让我们都有了愤青的理由,我们一边在批判这个社会的无情,一边自我又在随波逐流。吾日三省吾身,最重要的还是自我反省,我还是否是原来的自己,我能否内观到自我心的工作,我的想法和修炼是否逐步在付诸于行动。你不清楚你能够影响多少人,但是你至少知道你给了这个世界正面的影响。而佛陀也一样,众生皆有佛性,不用你渡,与其说你渡众生,不如说以一颗慈悲之心在渡自己。

当你生起出离心的时候,当你厌倦了这个凡尘的时候,似乎是离佛近了,但是你无法出世,这种出离带给你的就只有麻木。如果说愤青时候还能够唤起我们一些正信和慈悲,那么麻木将无法唤起你任何心的转变。无所住而生其心,而不是万念俱灰无心而生。麻木不是离佛更近了,而是更远,因为麻木是一种自我悲观的逃避,而不是一种对不平等的正视。而这种不平等往往本身就是一种苦,苦->集->灭->道,这种苦给了你自我修炼的机会,让你更平静坦然的看待这个世界。

捧杀和浮躁

什么是捧杀呢?就是那些嫉妒你的人,和你有仇的人打着正大光明的旗帜捧你,而这种捧最容易的就是引起大众的嫉妒,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就会爆发出来。能够当面说出你的不足的人,虽然没有给你留太多情面,但是往往是你真正的朋友,让你能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在背后说你坏话的人,往往也比较容易发现,可以让我们自觉地疏远;而最害怕的往往就是捧杀你的人,而捧杀你的人里面往往又分了两种,一种往往仅仅是不明事理,跟着起哄的看客;而另外一类往往就是深谋远虑,为了自己利益的伪君子。

而捧杀的背后是什么呢?往往是自我的反省,是不是自己太浮躁了,太自傲了而给你他人这种机会。欲望往往很难满足,当欲望变成一种狂妄自大和目中无人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被捧杀的,因为这个时候你希望的只是美丽辞藻的奉承,你已经不去关心真正的朋友和敌人。因此捧杀往往完全是自我欲望驱动的自我毁灭,你无法怨天尤人,你只能反省自我。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浮躁和急功近利,而这些都来自于我们的欲求,你始终都在追求无穷尽的美好的东西,但是往往身边的美好去让其悄悄溜走。一个人自信往往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当这种自信和浮躁掺和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自我虚荣的傲气。自我虚荣喜欢被人捧着,傲气又让他人产生嫉妒,所以被捧杀是迟早的事情。

如何降伏其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争,无为,少私,寡欲,处下,谦和,恭让以自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