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和市场逻辑-永远要做到尊重市场和敬畏市场(210126)

标签:
投资市场 |
分类: 随笔文章 |

今天周末不写技术类的文章,准备写点市场和投资相关的内容,自己不做专业化投资,也是理工科背景出身,但是身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对市场和投资,对宏观和微观经济仍然应该投入精力去关心,并不断调整自我的认知逻辑。
在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整个大市场环境并不好,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很多生存条件更加恶化,在我身边就看到很多同行的公司经营不善而最终倒闭的情况。我们公司经营10多年,虽然市场和业绩从来没有出现过大爆发的情况,但是至少经营还算不愠不火,每年财务核算下来还能够略有盈利。
当然这个盈利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比在深圳炒房打新中一签的收益都差得远。但是至少能够说得是企业还能够正常经营,还没有死掉,而能够活着往往就是最大的胜利。
做投资往往和经营公司是一个道理。正如巴菲特经常说到的,永远要敬畏市场,投资的第一要义是不亏损。当你损失了大量本金后想再翻盘往往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无知者无畏
在投资这个市场,不管是股票,基金,包括各类理财。很多经验或教训往往并不是别人教你的,而只有你亲身经历过大起大落,或大幅亏损后往往教训才深刻。
简单来说就是花钱买教训,这个印象最深刻。
从07年的6124点,到15年的5178高点,你如果都经历过往往会印象深刻。特别是15年的去杠杆暴跌,很多股票连续3个一字跌停板,你想出都无法出。我很好的一个同学差不多3倍的杠杆操作,高峰的时候盈利200多万,而在那次暴跌后不仅仅是盈利全部抹除,最终跌停打开后全部出清,反亏损200多万。在跌停打开全部出掉后,该股在后期又跌掉了50%左右。
可以讲15年的去杠杆对很多人是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高杠杆操作的人。但是这个花钱买来的教训往往你可以受益一生,简单来说就是永远敬畏市场。
如果你经常看头条,你会发现很多30岁还不到的年轻人,教别人卖基金,教别人炒股,追随的人还很多,那你不是被割韭菜是什么。一个投资者没有经过大起大落,没有经过市场血的洗礼绝不可能成熟。
对于市场往往总是无知者无畏,新人总觉得这个市场遍地是黄金。听点消息,买点基金,站着就把钱挣了,买只股票恨不得几天就翻倍,1年翻个3到5倍。而实际上你可以看到类似巴菲特投资基金,年复合增长率20%,已经属于超级大神级的水平。
所有的新人,实际进入市场前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保持一个谦卑的心,永远要做到敬畏市场。
反身性-无法跳出盒子
读完索罗斯的《这个世界的无知和傲慢》后,反身性理论可以说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一个收获。这部分内容在《金融炼金术》里面也完整地阐述了索罗斯的哲学思想。
简单点来将反身性即参与者的思想和参与事件之间本身不相互独立,而且相互影响,参与者的思想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事件。
市场是不均衡的,参与者本身不独立与事件之外,参与者本身所做的决定对整个事件本身也会有影响。即参与者也会影响事件,使事件处在一个动态的波动中。
索罗斯同时认为,由于人认识上的局限性,所以人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因此,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这种片面和不完全将会逐渐被累加,直到最后产生崩溃。反映到金融市场上,索罗斯的观点就好理解了:由于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因此人的行为也自然永远不可能是正确的,所以市场永远是错的。
既然市场永远是错的,那么,达到极点,市场必然会崩溃。
简单来说,张三认为某只股票要涨,但是股票是否上涨本身就是由包括张三在内的一个群体多空意识导致的买卖行为造成的。即股票涨停本身和张三个人思想意识之间很难独立开来看,并相互影响。
这个本身其实和系统思维中的各个因子之间的相互正反作用和影响的思考相当类似。而如何突破反身性,这个相当难,因为很难真正找到真理。当群体的意识同时走向一个极端的时候,往往就是进行反转的时候,这也是我们经常听到当大家都看多的时候往往就是看空的时候了。
对于反身性原理,实际还有一个延申:
即当你做出了某个投资决策或买了某个股票后,你往往仅仅只会关注该股票的利好信息而对利空视而不见,或者你不断的查找或打听对股票利好的消息来证明你自己决策的正确性。
大家可以看下是否如此,估计很多人都有上述的毛病,包括我自己。你要真正做到跳出盒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市场投资逻辑的变化
拿2020年来说,相信很多老股民反而没有挣钱或出现亏损,我自己还出现小亏损。然后很多新人,特别是买基金的反而跑赢整个大势。在推出注册制后,整个市场投资逻辑实际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你还是按照原来的投资逻辑那么很难真正跑赢指数。
前面谈到要敬畏市场,但是在市场投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时候,你要做的是重新尊重和重新理解市场,而不是坚持自己固有的执念。
那么整个投资逻辑出现了哪些变化呢?
第一先谈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对于股票市场很大不是投资而是投机,而投机的话重点就是对不确定性给予高估值。包括前面多年谈的国家大战略,国际形势,经济发展趋势,重组并购等都可以衍生诸多的题材,只要有题材就不怕炒作。
而自从注册制推出后,整个逻辑发生很大变化,简单来说就是宽进严出,你IPO进入市场很容易,但是你经营绩效不达标则严格执行推出机制。市场不缺股票,不缺题材,不确定性不再值钱。而真正值钱的变成了确定性。
类似可以看到类似茅台,海天,美的,伊利,金龙鱼等反而给出了更高的估值,对于这些大消费品质,成长性已经很一般,但是在确定性上确实胜出的。先不说是否基金抱团导致,但是至少说明市场给予确定性更高的估值,原来对于这些大消费,上100倍市盈率是不敢想象的。原来的市场是科技题材几百倍市盈率都可以,但是这种消费类行业,成长性有限,能够给到30倍左右市盈率就是天花板。
第二是市场风格寡头化,实际在19年就已经出现了这个趋势,只是这个趋势在2020年,在基金抱团下这个趋势更加明显。当前整个A股市场的总市值在80万亿左右,而市值前50名的公司整体市值在20多万亿,占比快接近30%。
整个市场资金体现出的风格就是越来越向各个行业的头部企业集中。并不是说只在消费行业,整个行业都有所体现。类似银行招商银行创新高,但是大部分银行半死不活;类似地产还不错的仅仅是万科,新城控股,而其它大部分都腰斩。即使对于券商同意资金也集中到类似中信,东方财富几个大的头部公司。前几个月白酒股疯狂操作,实际你看核心还是茅台,五粮液等,其它很多跟疯白酒股也快跌掉一半。
市场风格朝头部集中和寡头化是很大的一个变化。这个跟我原来谈互联网自媒体的流量入口大V话很类似,即整个流量都被大V把持,小众个体即使你有好文章好内容也很难得到足够的推荐和曝光。
在新浪博客和微博的时候,我这个感觉很明显,反而是到了头条后感觉干啥很多,原因就是头条是基于内容推荐机制,而不是基于你粉丝数的多少。只要你持续地在某一个垂直领域优质输出内容就会得到推荐。大家可以对比下一些几十万粉丝的头条号,阅读量反而比我还少。
市场风格寡头化,一个下市场股票可能一年的交易额都比不上类似金龙鱼,宁德时代1天的交易量。没有交易量就没有了流动性,很多票就变成了死票,这个是我们在看待市场的是要意识到的关键内容。
很多年前有人给我推荐一只港股,说有内部消息,我一看后直接否决。核心原因就是这只票一天都没有几单交易量,这种没有流动性的票千万不能买入,否在后期连卖出都困难。如果要全部卖出,那么还得承担一次很大的折价。
市场风格寡头化,大基金在里面跑团是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实际上里面蕴含了很大的灰犀牛事件的可能性。什么时候不清楚,这个月新发的兴全,易方达基金都还在抢购和配售,但是即使这样这个崩塌的风险仍然存在。
第三是估值逻辑变化,就我自己购买股票一般会看几个关键指标,市盈率,当前市值,和当前市值有关的市净率和市销率两个指标。其次才是看整个营收,利润的最近几年的成长性情况。当时实际上整个市场估值逻辑发生了变化。
其一就是单纯的市盈率估值,成长性好的企业,科技类企业不一定就能够高估值,反而是类似大消费类行业很多股票享受高估值。里面前面也强调了并不是成长性有多好,而是能够持续成长这个确定性带来高估值。
其二是市值,这个逻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倒推到15年左右,实际上整个市场上1000亿以上的市值公司相当少,而在现在很多公司上1000亿市值变成了很容易的事情。当你发现市值1000亿已经很高了,结果后面还涨到5000亿,甚至上万亿。
如果你不纠正对市值,估值的看法,那么往往会错过很多机会。
就我个人市场投资逻辑里面,仍然坚持我对市值的看法,即市值炒作大后一定是风险大于机会。1000亿市值是什么概念呢?整个港珠澳大桥建设总投资也就1000亿左右规模。而很多1000亿估值的公司实际营收还不到50个亿,市销率超过20倍甚至更高。
第四是基金抱团,这个实际上网上谈这个的已经很多了,基金抱团和资金头部化集中是2020年的一个重要趋势,相信也可能是未来几年的一个大趋势。对于大部分个体投资者来说很可能都会跑输基金。
根据在四季度基金季报,近年业绩爆棚的最牛科技基金经理刘格菘,有四支百亿基金同时重仓同一支股票,四支百亿基金持有几乎都达到10%顶格。
基金跑团实际对整个市场活跃度不是好事,除非大家都从股民变成基民。真正做到最后类似美股市场一样的消灭散户。但是即使这样对整个市场也不是好事,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活力,技术的活动绝对不是几个头部公司就能够解决的。背后是千万万中小企业的辛勤付出,但是寡头化下这些企业不能得到市场认可,无法利用资本市场来扩大规模和加大研发。
消息和信号
最后我再谈下市场和消息相关的话题。对于很多人炒股来说最喜欢的就是到处打听消息,找别人推荐股票,进什么荐股群,希望自己能够一夜暴富。但是最终都是被割韭菜。
就2020年来说,类似仁东控股,济民制药等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很多人也遭遇荐股成为了杀猪盘的对象。我自己原来也希望听消息,但是听过的几次消息实际都没有赚到钱。在14年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听消息赚钱了,但是后面一复盘发现即使从自己的自选股里面选择几只持有也完全可以达到同意的收益。
从5年前我就给自己一个规则,即不向任何人打听股票,不买任何人推荐的股票。其次就是从不做短线只做中长线,实际给我收益最大的两次,一次是持股1年多,一次是持股2年多。
不打听消息并不代表你不对消息有足够的敏锐度。最近几年,给我最大的一个复盘思考就是要时刻保持对消息的敏锐度。
举个例子,2020年大家都知道基金很火,但是实际上在公募基金发行第一次出现抢购和需要按比例配售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有明确的警觉,这个市场环境在发生变化。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任何市场趋势变化一定伴随消息,先知先觉的人往往获利。类似基金投资,最近好几次去餐厅吃饭,都听着周围的人在谈自己买了基金赚钱了,这个本身不是一个好的信号,至少说明这个信息已经到了后期,就差去市场买菜的大妈在谈基金了。
就左侧交易和右侧交易来说,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关键还是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和逻辑。如果左侧你要耐得住寂寞,那么对于好股票你在地量的时候逐步买入从长期来看绝对是没有问题的。而对于右侧交易则需要的是先知先觉和及时止损,右侧虽然交易活跃,但是风险也大,实际对于很多非职业投资人并不适合,你也不可能时刻盯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