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嘉莹先生 词学讲座 笔记一

(2010-07-06 10:04:02)
标签:

叶嘉莹

文学

宋词

文化

分类: 真言实语

 

               叶嘉莹先生 <wbr>词学讲座 <wbr>笔记一

           

 无录音,故此文并非完全叶先生的原话,而是靠笔记与自我感受整理而出!

                                              2010年7月3日

 

吟诗诵词。

诗言志,用以载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大可在诗中充溢。

而词,乃是歌筵酒坊间传唱,与诗相比,属无心为之。

唐末尚是歌筵酒坊间的舞女艳词,到了五代即已高登庙堂,为士大夫乃至皇帝间应酬唱和。从文人骚客下手填词时,就出现了几个学问修为,胸襟气度,身世经历都极为不平凡的作者,先是韦庄,韦是后蜀的宰相,接着是冯延巳,冯是南唐的宰相,而后是受冯影响至深的晏殊和欧阳修,晏是北宋初年的宰相,欧阳是枢密副使,同副宰相。范仲淹是晏的弟子,官至陕西经略使,是封疆大吏。这些士大夫词人的登场,即刻就把词这种酒宴间娱戏的歌词的内容大大拓展了,他们填词,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的学问怀抱跟他们国家的种种关系都结合起来。但毕竟是宴乐,无须有意地去比兴寄托,而是他们自然而然之间有这样一种生活,有这样一个地位,有这样一个环境,不知不觉间就把他们心灵中一种幽隐的情思流落在里边了。

也正因为这种无心,反而更显真切:“宋人诗不如词,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要眇”意为幽微美好的,不具体的,精深微妙。《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晋成公绥《啸赋》中也有类似的用词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  
  宜修”指修饰合宜形貌美好。《楚辞·九章·橘颂》中写道紛緼宜修,姱而不醜兮。

这里用“要眇宜修”来表示词之不可言说的神韵美。

 

诗词在表现上无外乎三种:

一是感觉。述说耳目见闻。

如南宋 杨诚斋的:“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薕珠。”

 

二是感情。内心的情绪抒发。

如韦庄的: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以及另一首:“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三为感发。感动之后有生发、联想。即王国维先生说的“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云:“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这种“境界”,在冯延巳的词中得以体现。

冯延巳是悲剧性的人物,生在注定灭亡的朝代,两次罢相,郁郁而终。而他的词却意境气象蔚然为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冯延巳,说:冯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

他的词还影响了北宋初年的晏殊和欧阳修。刘熙载的《艺概》中写道:“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一起来看看冯延巳的几首词。

 

 

抛球乐


酒罢歌余兴未阑,小桥水共盘桓。波摇梅蕊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这里在吟诵时,有好几个音都念去声,如:“白”念bo的去声,“歌”、“贴”、“夕”字。)

 

那水波之中飘摇的白色梅花瓣儿,辗转着,似从波心来到内心,反映出一种内心的动荡。是善是恶,不必追究。只需一唱三叹,盘旋反复,去领会那余韵,那意境。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声”、“当”念去声。)

  之前描述一种意象,雨烟濛濛,却是逐胜归来,一种深微幽隐的矛盾情绪由此萌发。只有敏锐善感的心灵才能感受得到,也只有最具艺术修养的诗人才能表现得出来

    由景入事至人,“谁是当筵最有情”呢?体现一种真挚的追寻、探求、向往。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此词体现了冯延巳的悲剧性格。“惆怅还依旧”,不明的,却又浓重的感伤。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叶先生评说这两句,是知事不可为而固执不休,有挣扎也有奋斗,是常病不辞,永不言弃。

 


用叶先生对冯的评说做结:“罢相当年向抚州,仕途得失底须忧。若从词史论勋业,功在江西一派流。”

 

                        叶嘉莹先生 <wbr>词学讲座 <wbr>笔记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