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逊发传 6
(2009-01-01 01:00:41)
标签:
传记笛子民乐文化俞逊发 |
分类: 艺海泛舟-笛箫评论 |
2005年8月,俞逊发毅然到香港“来做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参加了香港笛箫节的《南北大师喜相逢音乐会》。音乐会于2005年8月5、6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连演两场,演奏家不但有南派笛子的代表俞逊发,而且还有北派笛子代表兼名曲《走西口》的作者李镇,吹起一南、一北的笛子妙音。而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维良更会把笛子与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相合,以创新的方式同步演奏。另外一名独奏演员是孙永志,演奏的曲目是《陕北四章》、《枣园春色》和《刮风的日子》。俞逊发复出的消息传遍了港台地区,台湾许多朋友专程到港聆听音乐会。在音乐会之前,俞逊发曾说:“我的笛子艺术生涯中不乏其显辉的光环,与香港中乐团的二次合作更是我艺术人生的亮点,特別是大病初愈后的首次登台就与贵团合作,而且也是首次与阎惠昌先生合作,这是缘分、天意,也是我参加这场音乐会的特色。”音乐会上,俞逊发演奏了《汇流》,“要问我这次有什么可以带给观众的?那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可以包容一切的‘汇流’精神。”
2005年《南北大师喜相逢》音乐会
香港亚洲电视台《文化风情》旋即对俞逊发进行了专访。话题首先谈到俞逊发的笛子艺术,俞逊发可能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说:“之前我是决定五十年,我开五十周年音乐会的时候,我的舞台生涯准备画个句号,就是准备退出这个舞台,从事其它的研究工作。那么没有想到生病了,生病了以后,我还在想,如果我身体能好的话,这个句话我还想去画一画。如果身体以后不行的话,那么这个四十五周年,可能就是句号了。”转而话题谈到了他的病情,谈到了对“生命的认识”,俞逊发动情地对主持人王明青说:“过去,我把‘笛子、儿子、妻子’,这样放的,现在我给它翻一翻,应该是‘妻子、儿子、笛子’。因为整个生病期间,负担最重的,付出最多的是妻子,然后儿子是我的延续,笛子是随着生命一块儿产生的东西,是表现、体现我生命的。因为我知道(病情)以后,我的心态是这样的,我跟我妻子说,如果我现在走了,我也很幸福,因为我一生中间,过得都很幸福,没有什么遗憾,但是唯一的是,我很高兴地走了,你留下了悲伤,所以这一点是于心不忍的。”俞逊发有感于妻子对他的挚爱,没有她,他这次过不了鬼门关。这是因为,在他生命最危险的三十多个小时里,好心人劝刘波让俞逊发写遗嘱,因为他过去有过一次婚姻。他们对刘波说,“如果你现在不办,将来会留下无穷的麻烦”。她坚决不同意。她说,“我现在让他写,等于告诉他,他将死了!我宁愿将来麻烦,我不会这样做!”俞逊发说:“我非常感谢她,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她塞给我一支笔,一张纸,我的心情可能就会很不平静。而她说,‘卖房卖车倾家荡产,我也要救活他!’”这段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生命直白,大大出乎采访者的意料。俞逊发说:“不要凄愁,不要眼泪,既然死是一件和空气、和阳光、和雨水一样自然的事情,就不要去惧怕它的到来。我以为,生命以外还有‘生命’,那就是精神!”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怎能用话语来表达俞逊发心中的千言万语!俞逊发拿起笛子,吹起了自己最喜欢的、最能“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思想”的《琅琊神韵》。听着,听着,采访过一百多位文化名人的王明青落泪了,曲罢,她情不自禁地握住俞逊发的手說:“ 俞老师,我听懂了您的音乐!”王明青从笛声中读懂了俞老師的心声,这是一种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吹响的是生命的乐章。俞逊发也不能自持,掩面哭了,言语哽咽,几度竟不能言。他告诉王明青,其实,這是他病后第一次为大家这样吹,吹罢这一曲,他马上就要再次走上手术台,去与肝癌进行搏斗,“我的生命会延续下去的”。听了这段話,王明青泪流满面,这真的就是生命的绝响!俞逊发返回上海后,立即给王明青去信,说这次采访是他印象最深刻的,因为谈到了生命的话题,并且感谢她为他拍摄了专访,就作为他的“生命的礼物”吧。
2005年,俞逊发接受《文化风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