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2025-05-20 12:17:43)
标签:

科考

旅游

西极

昆仑

分类: 色驴在途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克州多学科科考第二季与昆盖山徒步探险活动于202558日正式启程。此次科考与徒步探险活动,是继去年成功举办后的又一次深入探索。与去年的参与者不同,今年的活动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科考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他们将共同踏上这片神秘而又壮丽的土地,展开一段新的科学探索与自然体验之旅。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这是要徒步行进的路线,是王铁男谋划了将近大半年的计划。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这是骆娟老师提供的昆盖古道是老地图上关于古道的名称标注。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阿依尕尔特卡伦,这个位于遥远边疆的美丽地方,距离膘乡政府大约16公里。它坐落在一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上,四周被连绵起伏的山脉所环绕,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幅画卷。阿依尕尔特卡伦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研究边疆历史和民族风情的宝贵之地。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对阿依尕尔特卡伦进行科考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在最近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中,我们克州地区有了新的重大发现。我们科考队在田野调查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迄今为止所知最小的卡伦遗址。与之前在阿合奇县和阿克陶县发现的那些规模较大的卡伦不同,那些卡伦的规格相对较大,有的甚至达到了47米乘以47米,或者28米乘以28米的尺寸。然而,这次我们所发现的卡伦遗址则显得格外小巧,其形状为长方形,长度大约为16米,宽度约为8米,因此可以被认定为一个小卡伦。根据初步的考古分析和年代鉴定,这个小卡伦的年代大致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木合塔尔,电话号码为13899488811,是膘乡政法委的一名干部,对这个地方的情况了如指掌。他的父亲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经常来这个地方了。也就是说,大约八十年前,这个地方就已经建有很多房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房屋由于各种原因逐渐倒塌,有的甚至被山体滑坡所掩埋。

 

翻过4300米的达板,来到明特可(音译)河,穿过河谷来到了玛尔坎苏河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膘乡到这里100公里路。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晚上100才回到膘乡见山宾馆,吃晚饭休息,房间都是简单的标准间,累了,头就睡。

 

5.9

830起床。

早餐930 ,宾馆有早餐。稀饭馒头鸡蛋之类的。

继续出发。

这次有两个部队——徒步的和车辆行进的。

我加入了徒步队伍。

出门到了膘村用卡车子拉了四批马。准备用于徒步的补给托运减少徒步人员的负重提高行进速度

进入卡拉卡壳河,翻过一座小达板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这条河谷里的植被非常好。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这是车队是行进路线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貌似一个卡伦的遗址,经过专家鉴别,这里不是卡伦而是一个驿站。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在清末民初时期,有一处驿站遗址被发现,这个地方被赋予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名字,即喀拉乌托克,这个名字在当地的语言中意味着黑靴子。这是一个新近的发现,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过专家的仔细研究和命名,这个遗址被正式称为喀拉乌托克驿站。这个名字不仅体现了其历史价值,同时也保留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喀拉乌托克驿站所在的河谷地带,植被覆盖情况非常好,拥有广阔的草原牧场,这为当地的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羊群在这里悠闲地觅食,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下午1800左右,到达距离达板还有几公里的地方,开始飘雪。气温下降很快。

原来想象达板无路可走,实际上这里比较平坦,车辆一直开到达板顶上,海拔3500米,很容易翻过来了。这是原来计划由徒步队伍负重翻越的达板,车辆可以通行,直接就把全体人员送过来了。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回头看过来的路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从我们目前所在的位置到玛尔坎苏河还有大约十几公里的路程,沿途河谷中布满了巨大的岩石,这些岩石使得车辆无法继续前行,因此我们不得不选择徒步穿越这段艰难的路程。

鉴于当前的情况,今晚我们全体人员将不得不扎营过夜。幸运的是,在附近有一座牧民的房屋,可以为我们的几位女同志提供暂时的栖身之所其他男同志搭建帐篷与徒步人员一起自行搭建小帐篷。

目前还不是牧民转场的时节,据当地牧民说,预计要到六月份,羊群才会迁移到这个区域来。这里的牧草生长得非常茂盛,为羊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这个地方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叫做孤独的草场,这个名字让人感到既神秘又充满诗意。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这是我们徒步人员的营地,统一的帐篷。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这是其他人员搭建的大帐。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王铁男带领的十来个人的徒步团队,有几个老道人三下五除二把饭菜上桌了,炖的羊肉,三个菜还分了三份。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这么丰盛的徒步餐我还是第一次享受,不知道王铁男是什么条件可以这样提供后勤保障?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天空中开始飘洒着细雨,雨点轻轻地、连续不断地敲打着帐篷的表面,发出一种令人感到宁静的淅淅沥沥的声音。我特别喜欢这种声音,它让我感到一种特别的舒适和安宁。独自一人躺在帐篷里,我闭上眼睛,感受着雨声带来的节奏感,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柔和而安静。任由外面的风继续吹拂,雨继续拍打,我却能在这个小小的避风港中安然入睡,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夜里小解,我之前准备装备时忘了带夜壶,睡觉前进帐篷时把一次性喝水杯带回来了,小便就用它了,杯子还是小了,中间需要停顿两次,不爽。

早晨起来,外帐上都是水珠还有冰碴子。也没有时间等太阳出来晒晒,就立即拔营了。早餐稀饭咸鸭蛋馒头牛肉榨菜等,也很丰盛。王铁男还安排了三位专门做户外领队的协作,负责商业队员的吃喝等。

原计划有马匹随我们进入河谷,昨晚决定改用挖机,一是可以把公用装备放在车斗里,二来在过河时可以把人放在斗子里运过河。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这里不是非要徒步,而是不管什么车都进不去。所以我们徒步的13人,在营地与不徒步的人一起搞了出行仪式,我们背起行囊出发了。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河谷里大小的石头、潮湿的河床,走起来并不轻松,而且,大家都背着不少的装备,还有三个人带着单反相机。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进入河谷大约三、四公里,河谷里有五个玛雅堆,我们不得其解,向导阿布都拉说,防狼。我们在河谷的沙土上还发现狼印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最近,考古学家们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发现了一处古老的驿站遗址。这个地方被称作库尔干,其名字的含义也与城堡相关。可以想象,在数百年前,这里必定是一条繁忙的商道,无数的商旅和行者在这里穿梭往来。为了满足这些过往人员的需求,以及为了传递信息和物资的便利,人们在这里设立了驿站,以便为过往的旅人提供休息和补给的场所。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在下午大约三点钟的时候,经过了大约五个小时的连续行进,我们已经走过了超过16公里的距离。然而,由于河谷的狭窄以及沿途遍布的巨大岩石,我们不得不暂时停下来等待铲车的到来。河谷的地形使得铲车是否能够顺利进入成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因为我们的食物储备和露营装备都装载在铲车的车斗中,如果铲车无法到达,我们在营地的生活将会面临极大的困难。

现在时间已经接近傍晚的5:30,经过了将近七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已经徒步完成了19.15公里的路程。我们成功地走出了被称为阿勒恰别勒的山谷,这里正是玛尔坎苏河的汇合之处。根据计划,我们将在明天逆流而上,朝着木吉乡的方向前进。

我们目前停留在阿勒恰别勒卡伦遗址的位置,耐心地等待着铲车的到来。这个遗址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而我们现在则在这里等待着现代机械的帮助。

终于,在晚上八点多钟的时候,我们听到了铲车那轰鸣的引擎声,它正隆隆地向我们驶来。随着铲车的到来,我们决定今天就在这里扎营,结束一天的行程,为明天的旅程做好准备。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在凌晨一点钟左右,天空中雷声隆隆,电闪雷鸣,伴随着狂风暴雨的肆虐,然而这场自然界的喧嚣并没有持续太久,不久之后便风平浪静,恢复了宁静。

由于羽绒睡袋的保暖性能过于出色,导致我感到异常的热,因此我不得不将睡袋的拉链拉开,仅将睡袋盖在身上,躺在了防潮垫上。不幸的是,防潮垫的厚度不足以提供足够的舒适度,它相对较薄,躺在上面感觉硌得慌,这使得我在夜晚的睡眠质量受到了影响,睡得并不十分安稳。

511日,星期天

今天早上方便面,用牛肉和羊肉汤泡。还有馕、榨菜、卤牛肉等。

九点半出发,预计徒步25公里。

途径膘村与玛尔坎苏河的汇合处。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河谷里面也有小气候,遇见阵雨和沙尘暴,然后又是阳光灿烂。

下午1730 ,完成25公里的任务,在河边扎营。

中午只做短暂的休息,水喝完了,还是缺少水,补给的路餐是我在阿图什市的超市里临时采购的鹌鹑蛋、瑞士卷和卤豆腐块。今天的巧克力没有随身带,放在铲车的大队行李里了,我放下去的物资重量大约三公斤吧。

512

昨晚的睡眠质量还算不错,帐篷里的几件衣服叠起来充当枕头,枕上去的感觉还算舒适,如果枕头太低,我就会感到不适,因此一个合适的枕头对于睡眠质量来说至关重要,有了它,睡眠自然也就更加安稳。

早晨的早餐是由崔勇和其他两位队友准备的,他们烧好了热水,并且精心制作了美味的早餐,包括了稀饭、馕和咸菜。我特别佩服他们三个人,尽管他们自己也在进行徒步,却依然能够不辞辛劳地为整个团队准备早晚两餐实在令人敬佩。

早上930分,我们开始拔营出发,今天的计划是顺利出山,结束这的徒步。

在我们行进的路途中,沿途的景色主要以壮丽的高山和奔腾不息的河流为背景,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我们视野中的主色调,让人心旷神怡。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我们在中午大约二点半的时候,终于与前来接应我们的车队成功汇合,结束了这玛尔坎苏河谷中的徒步。

5.13

今天,我们一行人选择在木吉乡政府招待所进行了一整天的休整。这个地方的海拔高度达到了3500米。在这里,我们主要进行了装备的整理工作。徒步队伍共有十三人,而我是在队伍组建之后才加入的,因此我的队友们基本上都是两人共用一个帐篷,这样可以相互协作,分担一些装备的重量。然而,由于我是后来加入的,我只能独自一人承担所有装备的重量,包括帐篷在内。为了确保我的负重不超过25公斤,我不得不仔细挑选并精简我的物资。

今天,负责探路的协作人员已经返回,根据他的报告,明天的路程将会比较艰难,主要的挑战是需要翻越我们此行海拔达到五千米的一座达板。这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因此我们所有人都在为明天的挑战做着充分的准备。

5.14

早晨730点起床,收拾行囊,早餐在招待所里有人做好了饭。

这里天亮的晚,山那边乌云密布。800早餐后,900就出发了,今天是车队先送我们朝山里走一段路,然后马匹再驮上我们的重装向垭口前进,我们一行13人轻装徒步前进。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进乌鲁格阿特河谷大约五公里左右,就有一条小的冰川,对面一片开阔地,河谷两侧的山上还有积雪,如果这里建个营地,面对着冰川,惬意。而且河谷平坦,极容易修建道路,那怕是简易的旅游公路。让游客体验火山和冰川雪山。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在乌鲁格阿特达板的冰舌下,我们开始了向上的攀登。马匹帮助我们把沉重的装备带到了这里,随后我们背上背包,开始向达板挺进。然而,没过多久,天气突然恶化,大雪纷飞,能见度变得极低。在艰难前行了不到一个小时后,队长决定寻找一个避风的地方,以便在雪地中扎营。我们目前所处的海拔高度为4650米,距离垭口还有大约三百多米的海拔差距。

我们刚刚卸下装备,扎好营地,雪就停了,太阳也露出了笑脸。面对是否继续前进的选择,我们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原地扎营,休息。我找了一块相对平坦的雪地,用脚将积雪踢开,开始搭建帐篷。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冬季徒步博格达,在3600米的大本营搭建帐篷的情景。那时的积雪比这里要厚得多,每干一会儿就得喘息一会儿。而今天,尽管这里的海拔更高,我的身体反应却并不强烈。可能是因为这几天一直在三千多米的海拔地区徒步,身体已经逐渐适应了。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晚餐是自理的,由于是重装徒步,所以食物、燃料等必需品都得自己背负。我吃了馕和牛肉,喝了开水,便解决了晚餐问题。中午的路餐很简单,就是几块金帝巧克力,还带了一瓶饮料——π,直到到达营地才喝完。今天包括乘车送行的六公里左右在内,总共走了15公里。只要没有高原反应,这样的强度应该不会让人感到太累。

到了傍晚18点多,一阵风卷着乌云和雪花从山下扑向山顶,我急忙躲进帐篷避风。在搭建帐篷时,由于门厅外帐的地钉没有打下去,风吹起来时不停地推打内帐,无奈之下,我又不得不钻出帐篷,搬来石头压住外帐,这才让帐篷不再被风吹得乱飘。

到了晚上19:00,风停雪止,帐篷里变得很暖和。山顶上的气候变化真是快,让人难以预料。

这段路的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一方面,它连接了奥依塔克景区和木吉火山景区,能够有效减少游客在两地之间的往返时间,形成一个便捷的环线旅游路线。另一方面,这里本身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比如壮观的冰川和美丽的雪山。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5.15

今天早上,我从温暖的睡袋中醒来,面对着寒冷的早晨,我决定不费力去点燃炉子烧水,而是直接用铁石烧的水来泡制方便面,作为我的早餐。收拾帐篷时,我发现压帐篷的石头都被冻得牢牢的,我不得不去找崔勇借他的登山镐,费力地将它们刨出来,然后开始整理帐篷。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上午9点,我们一行人陆续开始了今天的行程。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艰难攀登,我们终于抵达了乌鲁格阿特山顶,也就是维吾尔语中所说的伟大的达板,其海拔高达5100米。正如王铁男所描述的那样,这个达板的攀登难度非常大,甚至比雀儿山、四姑娘山等著名的雪山还要难,我们不得不运用了横切、直攀等多种登山技术。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在山腰横切的过程中,右侧的地形非常陡峭,我们沿着山脊行走,左右两侧都是陡坡。在这种环境下,危险始终伴随着我们。

攀登的艰辛不言而喻,但下山的路途更是充满挑战。我们从5100米的高处向西下降至垭口位置,海拔降至5025米。在这里,我们寻找下山的路径。有一条沿着山脊下行的路,但是当我们站在山顶时,发现必须越过一个高耸的雪檐,高度令人望而却步,无法安全通过。因此,我们选择顺着山坡下山,积雪深厚且非常滑。尽管我们都穿着冰爪上山,但在下山时也不敢轻易取下,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倒。我前面的队友尝试了一种快速下降的方法,虽然速度很快,但他的防潮垫、水壶等物品都遗落在了路上,后面的队友不得不捡起来继续携带。当我再次见到他时,发现他的冲锋裤屁股后面裂开了两道口子。

下山的路途漫长而曲折,我们时而在河边行走,时而又不得不离开河岸,两侧山上融化的雪水汇聚成一片湿地。途中,我们还经过了一个牧民的石头房子,这里应该是夏季牧场的所在。这片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都让人印象深刻。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今天的目的地是我们计划与其他不徒步的科考队员汇合的地方。由于昨天耽搁了一天的行程,今天我们必须加快步伐,以弥补时间上的损失。在队长的不断催促下,我们不停地向前赶路。到了晚上7点,我们开始准备扎营,并且联系上了领队,得知他们已经派车来接应我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河谷徒步,我们终于与前来探路的两部车汇合,然后集体返回科考队营地。在深夜12点半,我们终于吃上了饭,然后在凌晨1点半进入了各自的帐篷,准备休息。这里的海拔大约是2800多米,夜晚的气温已经不再那么寒冷。

 

5.16

营地在一片草地上,睡在地上平坦还相对柔软。夜里还能闻到羊粪的味道和青草的气息。

爬过了雪山、走出了草地、穿过了河流,心里轻松了许多。今天再穿越一个4200米的达板,去奥依塔克北沟。

队员有三人因身体原因不去了,又增加了三位,包括一名领导。

我们扎营的地方是阿克塔石牧业队,这里有一些牧民,估计也是季节性转场的。早晨就有一群一群的羊群走过我们营地边上进山。

我们徒步登山队再加上三位没有上过这个海拔高度的领导我们出发了。

这里的植物以松柏还有高海拔的云杉。地面的草原也很肥美。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这是一座牧民的土房子,旁边有小溪流淌,面朝雪山,请注意看,还有门牌号呢,这是有记载的不动产。

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第二季) 

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也越来越矮,这些植物强大的生命力是它们生存的条件。今天要翻过这座阿依托拉克达板,到达奥依塔克景区的北沟,与那里的车队汇合直接到奥依塔克镇住下,就结束全部的行程了。

 

户外徒步与科考活动相结合,可以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克州,这个位于帕米尔高原与天山、昆仑山交汇的神奇之地,拥有着冰川、峡谷、高原湖泊等多种复杂地貌。这些独特的地理特征,使得克州成为了地质学、生态学、气候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这里,户外徒步不仅仅是一种体能上的挑战,它更是一种科学探索的载体。与此同时,科考活动也因为徒步的灵活性,能够深入到那些偏远的区域,进行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克州丰富的古丝绸之路遗迹、古老的岩画、历史上的驿站等,都可以通过徒步+科考的方式,重新发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这种结合不仅让户外运动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教育意义,而且也赋予了它更深远的社会价值和科学意义

 

 

 补充资料:昆盖古道线路历史记载

帕米原上盖山属西昆仑山西部山地。近东西走向,长约120千米,宽约40千米,南与萨雷阔勒岭相望,中间为木吉谷地。山体高大,山脊主线均在6000米以上。著名的奥依塔克森林公园在其北坡冰川下。从乌帕到木吉,从木吉到奥依塔格,是两条穿越昆盖山的古道,这两条古道鲜为人知,历史上记载的也只有几次。

1887年至1891年 ,英国探险家扬哈斯本对帕米尔进行了四次探查,其中,1890910月,他对帕米尔高原的小帕米尔、大帕米尔和阿尔楚尔帕米尔进行考察。他们又绕道克孜尔特山口(Kizil Art Pass)前往和什库珠帕米尔,其后东行翻越喀拉阿尔特山口(Kara-art Pass),沿玛尔坎苏河(Markansu)离开帕米尔高原。此行得到了英属印度和清朝政府的允许,莎车知州安排向导与卫队陪同他们进行勘测。他们行程由大喀拉湖开始东行,前往喀什。经过喀拉湖盆地,越过海拔4740米的喀拉阿尔特山口。在山口北侧,沿着喀拉阿尔特河流下行,通过了树木皆无的巍峨群山,遇到了玛尔坎苏河,沿着此河只走了一天,然后转向东行,顺着帕米尔高原北侧的山脉前进,到达了乌帕尔。

1890104,俄国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从乌帕出发,穿过45公里的戈壁到达了膘尔Bury Tukaj(狼),第二天玛尔坎苏河行进,中午十分到达了坑希维尔,在那停留了三小时,让马吃草,然后穿过玛尔坎苏河的支流,翻过克阿特(Aai -Art(山口)106到达了玛尔坎苏河,并在两河交汇处的上游的库格阿里木建立了营地。上游的库格阿里木建立了营地。

18957月探险家斯文赫定曾从喀什绿洲沿古道来到了乌帕,他翻越5025米的乌鲁格阿特达坂到达到达。斯文赫定在《穿越亚洲》一书中描述道:“柯尔克孜人普遍认为,在这样的降雪之后,乌鲁格阿特达坂至少在三日之内无法通行;而如果降雪持续下去,它或许将在这一整年中都处于封闭状态,因为即便是在天气良好之时,马匹在乌鲁格阿特山口死于非命也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从书中得知,当年他当年穿越的时候请了10个柯尔克孜牧民,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行李背过了乌鲁格阿特达坂。

191576日斯坦因一行离开喀什噶尔,开始测量调查盖山和他的助手拉尔·辛格在乌帕尔(Opal)分开,拉尔·辛格绕过北边昆山脉的乌鲁格阿特达坂,从膘尔村沿玛尔坎苏河前往木吉谷地,他在游记中说:这片谷地与俄罗斯帕米尔的大卡拉库勒和朗库勒湖(Great Kara-kul and Rang-kul Lakes)地区接壤。拉尔·辛格沿途的测量1900年慕士塔格地区的测量联系起来,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国帕米尔的测绘。随后拉尔·辛格穿越乌鲁克格阿特达坂,沿着壮观的冰川,在博斯坦阿尔恰(Bostan-arche)的高山营地与斯坦因会合。之后,斯坦因本想沿着拉尔·辛格走过的线路膘村翻过尔恰别达坂到木吉谷来听当地人说,玛尔坎苏河的水势浩大通行极为困难,后来斯坦因选择了高海拔线路,翻过两个4000多米的雪山达坂和5025乌鲁克阿特达坂到达俄罗斯边境的克孜勒阿特(Kizil-art)山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