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4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就做过一个饥饿实验,当时他们发现,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后,人的心理会发生不可逆转的转变。他们找到36名志愿者,做了长达一年的跟踪观察,在这一年中,这36个人有半年是在饥饿状态中度过的。
饥饿最终带来了什么?有些结果是咱们能想到的,脂肪大量减少,代谢速度变慢,人变得容易疲劳,身体出现疼痛。但是,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志愿者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具体表现在,他们开始对菜单、菜谱、烹饪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些人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研究蔬菜水果的价格上,
还有一些人决定改行,想从事餐饮和农业相关的职业。
换句话说,饥饿让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们的思想、野心和注意力,都开始集中在他们所缺乏的东西上。研究者说,这也许说明,当我们经历某种匮乏时,我们就会被它所吸引,大脑会自动地并且强悍地转向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说白了,就是越缺什么,越想什么。
2024.10.17星期四
之所以选择今天开始辟谷,是因为要于19号随州文旅局组织的“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科考活动,全程坐车,其中有三天是要在户外居住的。没有接待陪客的任务,也没有迎来送往的事,天天户外考察,估计也没有时间跑步训练。所以,选择现在辟谷。
今天早六点起床,六点半去机场,八点半飞往喀什。上飞机补觉,下飞机到办公室开始工作。
晚上开会讨论后天去考察事宜,见到了一些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很受启发。
10月18日 星期五
辟谷第二天,体重不知道,阿图什宿舍里也没有称。
第二天也没有什么感觉,在办公室上午办公。
中午没有午休,打了几个工作电话,看看书。
下午正常办公室工作。
明天要去参加科考,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多学科科学考察活动,10月19日由阿图什市出发,前往阿克陶县木吉乡,将用时9天,对相关古道、遗址等文化遗存和重要地理环境进行科学考察;并沿玛尔坎苏河、克孜勒苏河开展从穆呼至乌鲁克恰提乡180
公里无人区路段的科学考察等活动。
晚上州政府邀请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都到了,我也与文旅局领导一起接待吃工作餐。看不吃。
10月19日 星期六
昨晚没有睡好。
早上八点半起床前往四馆一中心集合。简短的出发授旗仪式后,十点半十一辆车出发了。
先后去气泡大峡谷、盖孜驿站、盖孜山盖孜村道观建设项目地、白沙湖和木吉火山。要住在木吉火山景区民宿。
白天坐车,下车走路考察,徒步15000步。
喝了三瓶矿泉水(550ml/瓶)。
整天感觉不错,没有疲劳感。
晚上入住海拔3400米的木吉乡政府招待所。
10月20日
星期日
凌晨三点
排宿便一次。
早晨10点集合出发,这次只有专家学者前往,后勤人员在木吉乡休息。考察乌兹别理山口等地,这里是边境管理区,与塔吉克斯坦接壤。海拔4600米了。我感觉正常,没有什么不适。
昨天一天喝的矿泉水,今天出发时把我的保温杯灌了开水。
在一个玛玛依村不远的一个执勤点,队员们吃了速食午餐,然后来到了穆呼老营房。然后我们又沿着路一直向西走,中间一个矿区曲曲折折颠颠波波的来回大概要有200公里路到了最西边,号称祖国的真正的西极点。与中塔边界一号界碑的地方。这个点海拔4500米。原路返回阿克陶县木吉乡穆呼老营房简陋的平房里吃晚餐,当然,我不吃了。
队员们吃完汤面条已经是零点了。
晚上住宿就在老营房里,我与其他五位专家去不远的矿上住。矿上住宿两人一间,还有热水,洗了澡。舒舒服服睡了一觉。虽然海拔有3200左右,我基本没有不适。
10月21日 星期一
第五天。
早晨九点起床,我们自己带来的厨师和炊具做了早餐,考察队伍早餐后就出发了,今天是沿着玛坎苏河谷行进,这条三十公里的路是无人区,没有手机信息。
进入河谷的第一站就是所谓的老营房,是县级保护文物,据专家介绍,这是建于清代的军事卡伦。
河谷没有路,不断穿越河流。还有修路工程。结果中午一点半多,我们被洪水冲下到巨石和石块堵住了道路,一侧是无法下去的河流,一侧是高山。我们一起动手试图打通道路,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给后方矿区联系,调来挖掘机修路,大家原地休息,架锅烧水吃饭。我就看着他们吃方便面、自热米饭和水果。喝点水。也不瞌睡,这里手机没有信号。
中午在休息地,量了血压,133/87。此地海拔3000米。
河谷如何定义:玛坎苏河谷 ,去看地球的年龄。
一天走了三十公里,还有铲车开路。只能在河谷扎营(配帐篷照片)
10月22日 星期二
昨晚月亮明亮,星空灿烂。夜如白昼。
凌晨又排一次宿便,量少,极臭。
这是一个平凡的夜,四周安静的只能听到河水哗啦啦的声音,帐篷一个人住宽敞舒适。
但这又不是一个平凡的夜。因为我们其他队员还在忙碌。昨晚七点多去矿上给铲车拉油的车没有按照约定时间返回也没有联系,一点半营地排出一辆“坦克车”去接应。但是一直到六点又没消息,于是又派出两辆车,包括牧马人前去接应。
天亮了,一点多出去的人回来,才知道原来去拉油的车天黑就没有进山,而一点去的车确陷入河中,河水漫入车里,淹到坐垫上,他们只能站在车里,六点半去的车把他们从天窗里拉出来,送回营地。
现在所有的车里还没有汇合,铲车要去把陷入河里的车拉出来,那辆车已经不能动了。
一边救援一边出发了,后面的路仍然难走,修路修路,找路探路(图片)。今天在没有铲车的帮助下,艰难行进了十公里多吧。
23点,我终于躺着自己的帐篷里了。
今天所有的活我都参与了,不过动作慢一点而已。今天还走了一万二千步。感觉正常。
10月23日 星期三
今天辟谷第七天。
这次的辟谷是最有挑战的一次,在辟谷的第三天就跟随克州多学科科考队开始为期九天的户外活动,考察活动中有二天在高海拔区域工作,最高到了4700米,每天几乎一万多步。在辟谷的后三天是在玛尔坎苏河谷无人区考察,住在帐篷里,自己动手搭建和收纳帐篷等,更重要的是,我参与无人区里修路等体力劳动。今天辟谷结束,感觉正常。而且还有同行的两位专家跟我开始辟谷了。
今天早餐10点出发,不到一公里一辆后勤保障皮卡就陷到河床里,开始救援,两个人先后下水,好不容易解脱困境,不足几十米再次过河,还是这部车陷入河床,这次救援更难耗时更长,直到下午16:30,车队还没有走出不到一公里。
千辛万苦,把皮卡拖出来了,发动机也不能用了,两辆坦克300接龙一样拖着它前进,但是好景不长,有一次在河边困住了,猛士都过不去,所有的车只能待命。乌恰方向派了挖机过了,但是到晚上七点还没有消息。队长带着一名队员徒步去寻找铲车。天马上黑了,可能会下雨,这样过河就更难了。(照片)。19:30,雨水果然如期而至,队员们全部上车避雨,没有人愿意再搭帐篷。都静候铲车的消息。专家最大年纪69,还有65、63岁的,三个白天无人区加上二个晚上他们都在车里睡的(抱怨睡袋不够保暖而不住帐篷),体力已经开始出现疲态。
出去接应铲车的人通过卫星电话反馈的信息,没有见到铲车。部队原地扎营休息,今天行进了1.6公里,队员们吃泡面,点篝火。(照片)
10月24日
考察队第六天,今天早上喝了一点白米粥,一个咸鸭蛋,四分之一苹果。算是辟谷七天结束后的第一顿复食。
考察队没有坐等铲车,而是主动出发了,任然要过河、爬坡过坎,因为车辆都给力,还算顺利,两个小时走了三公里。看到了九孔桥。这里基本上就是玛尔坎苏河的终点了。我们的牧马人车拖着昨天发动机坏了的皮卡小心前行。过河、上坡下坡都要非常小心。
中午终于看到来接应我们的铲车,它开路我们就顺利多了,我们就地路餐,只剩我带的矿泉水提供大家解决最后缺水。
来的铲车司机不太熟练操作,所以还是有点慢。
晚上19:30,我们用了四天时间穿越了穆呼玛尔坎苏河谷的穿越,来到玛尔坎苏河与克孜勒苏河相会处。一座大桥连接乌恰县和阿克陶县,称谓“连心桥”(照片)
乌恰县吾合沙鲁乡守边点给我们准备了抓饭和热茶,这里条件也比较艰苦,没有电没有手机信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