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财经365 |
分类: 经济管理 |
据界面新闻统计,自8月下旬以来,已有云南、浙江、江苏、广东、辽宁、重庆、内蒙古、河南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限产限电措施。
各地限电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受到“能耗双控”政策要求影响,有的是电煤供应紧张,出现了供电缺口。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得到上有一篇文章分析,现摘录如下:
除了需求侧的原因,也有供给侧的原因。主要是两点:一是从今年年初开始,动力煤价格一路飙升,现在的价格比年初时涨了一倍多,火电厂发电越多、亏损越多。第二个原因,是火电之外的电力供应跟不上。比如水电大省云南,今年就遇上水量不足,机组利用小时数低于往年。国外也是一样,我们查到的数据,美国的水电和欧洲的风电发电量,都明显低于往年同期。
不过,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这儿。你要看到,无论是需求侧还是供给侧的波动,都属于“要素”层面的原因。如果跳出要素层面,站在系统的维度来思考问题,你会发现,全球电力供应紧张的背后,其实凸显了电力系统一个至今没有解决的短板,就是储能技术。储能技术不发达,相当于电力这个产品没有“库存”作为缓冲,任何一次供求关系的大幅波动,都会对电力系统造成冲击。尤其是,随着全球的能源结构从传统能源转向新能源,这个短板会越来越突出。
储能技术有多重要呢?往大了说,只要储能问题解决了,人类的用电问题也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卓克老师曾经算过一笔账,按照目前全球的用电量,只要4万平方公里的太阳能面板,就足够供应全球用电了。4万平方公里听起来挺吓人的,其实只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的1/40,整个地球肯定不缺这点地方。之所以人类用电还不能全靠太阳能,主要就是储能技术跟不上。
具体到我们国家,能不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关键也在储能技术。在新能源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储能技术是你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我们专门找高临咨询要到了一份最新的业内专家访谈报告,为你梳理了关于储能技术你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第一,储能市场将在几年内急剧扩张。今年7月份,国家发改委下发了一个《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要达3000万千瓦以上,这是目前装机规模的将近10倍。4年增长9倍,这个想象空间太大了。如果你是投资者,建议你把储能板块纳入重点关注领域。
第二,未来的储能技术,以电化学储能为主。储能技术主要有四个方向: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和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就是把水抽到高处,需要时再水力发电。这种储能方式容量大,循环次数也很高,但是对地形有极高的要求,应用场景受限。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能量、功率都比较小,目前还处于课题研究阶段,没有进入商业应用。而电化学储能,也就是以锂电池为代表的各种电池技术,它的应用场景最广泛,被认为是未来储能技术的主流,会占到全部储能的90%以上。
第三,储能领域分两大块:一是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生产商;二是电池系统的集成商,也就是把电池包、安保消防系统、变流器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等等集成起来,这个领域目前有华为、阳光电源等。虽然已经有了行业巨头,但并不是说其他人就没机会了。储能和其他能源技术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像光伏、风能这些行业,都是先有技术标准和规范,进入的玩家必须遵守;而针对储能行业的国家标准,目前还不成体系,大多都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换句话说,这个领域的所有玩家都有参与制定规则的机会。
第四,未来可能会出现“共享储能”模式。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定,新能源发电项目必须配套不低于10%的储能容量,以确保上网电力的稳定性。但是,如果每个新能源场站都要自建10%的储能装机容量,也比较麻烦。所以未来有可能出现一种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共享储能电站”,这个区域内的各个新能源场站向它付费,用它的电能来调峰调频。
最后,业内专家还指出,储能领域无论是电池制造还是集成能力,中国很快就会走到世界的最前沿。
再回归题目,眼下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受全国性煤炭紧缺、燃煤成本与基准电价严重倒挂、联络线净受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当前国内动力煤、炼焦煤产能明显收缩,加上煤炭进口量减少,蒙煤通关量偏低,电煤供给短缺明显。这跟我国经济复苏伴生的高用电需求,显然不匹配。另外,部分地方紧急限电,还跟没把握好产业升级节奏、没做好平时能源管理工作、没跳出运动式减碳窠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