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65“零工经济”将是一种经济模式吗?
(2021-05-05 16:11:55)
标签:
365财经 |
分类: 经济管理 |
今天在看一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时,发现这家公司要在”零工经济“方面发展。这个名词我不熟悉,查阅一些资料,才发现这不是一个新词。据了解,2017年6月就有领导在一次常务会上提到过。他指出:推动“分享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分享经济利用“互联网+”,不仅创造了很多新业态,化解了不少过剩产能,更带动了大量就业。在雇用模式的转变上,人力市场也出现了“分享经济”的特征,他在南方某省考察期间发现,当地出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曾有过的“零工市场”……工人们没有固定的雇主,而是按小时计算打零工,可能一天内服务好几家雇主。
“零工经济”----gig
economy,还是起源于互联网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也是共享经济发展的需要培育出来的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长期发展会不断壮大和完善的经济模式。比如:共享车辆的司机、送货的小哥等等。包括不愿意朝九晚五坐班的人,也有一些退休但是仍能工作,并且有一技之长的人。应该说,这也是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的分配模式。 “零工经济”和自由职业者的崛起以及共享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现代社会企业的边界逐渐变得不明确,不再由企业的内部员工完成企业的全部工作,传统的人力雇佣方式正在改变;共享经济下,个体的价值不断提升着,除了工作之外的剩余时间也在为社会贡献价值,甚至超过了他的本职工作。过去需依赖企业、公司才能完成的商业行为,现在个人完全有可能独立完成。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近调查了全球6个国家的8000人,做了一份调查报告,重点说了“零工经济”。统计显示,在美国和欧洲,有10%到15%的适龄工作人口通过打零工谋生,还有10%到15%的人把打零工作为主业之外的副业。在美国和欧洲的15个国家有1.62亿自由职业者。并且预言,到2025年各种在线人才平台有望贡献约2%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并创造千万个就业岗位。
“互联网+”的模式给了“零工经济”很大的表演舞台,原有的“企业——员工”雇佣合同制度逐渐向“平台——个人”的交易模式转变,使得对接更加快捷、报酬计算更加精细。
不仅是欧美,我国的“零工经济”发展速度也不容小觑,在完成了诸如车辆、房屋等实物的共享之后,知识技能的有偿分享也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的发展,“零工经济”的门槛会继续降低,能获得的机会会更多。
有人大胆的预测:也许在未来,企业可能将会消失,只剩下拥有资源和需求的人,以及不同的共享平台,一个人为多家公司服务将成为常态。无论是自由职业者还是在空闲时间打零工的全职工作者,“零工经济”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比如零工经济中要解决的有关这些人所需要的最低工资保障和养老等福利保险等。有些国家也在研究相关的制度。2019年,就有代表高友东建议《关于零工经济参与人集体参保的建议方案》,明确身份、确认劳动关系、规范运用平台和相关企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