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是创新的培育者

标签:
365创新王煜全财经 |
分类: 经济管理 |

王煜全的《中国优势——抓住全球创新生态新机遇》。科技改变世界,谁掌握了科技,谁就掌握未来。全球创新,进入生态时代创新有单点突破转向多要素协同。产业链上,中国制造成为关键控制点。前沿科技源于高校,但落地的核心力量是科技企业家,产业侧创新决定科技创新价值的最终实现,决定并引领全球创新的未来,我们应该向认可科技企业一样,认可制造企业。
我要谈的是书中关于科技公司如何融资的叙述。创新生态链的四个环节:科研、研发、量化和市场。从高校转让科研成果
,到科技公司进行研发,到产业界将产品实现量化,最终到市场终端的用户。在这个完整的创新生态链里,需要众多的其他参与者加入包括大企业、资本、支持机构、创新区和政府。
而产融资本是这些参与者中重要的一环,她是创新企业的培育者,投资人把产业操作和资本运作结合到一起,为科技企业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前期,引入大企业的资本投资初创企业;中期,投资制造企业,并帮他们和科技企业对接,以解决量产问题;后期,以上市时间倒推,帮助企业融资以开拓市场,直至上市。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以下几种企业融资模式。
科技企业1.0时代要解决的是量产问题,所以需要大资本的支持,这个时候投资给企业的资本金额很大,投资回报周期比较短,量产完成后投资方很快就能收回投入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的价值比企业家大,资本可以控制技术。今天我们见到的大型投资银行,比如摩根史丹利、摩根大通、高盛都是在100年前把握住的科技企业1.0的趋势,在为这些快速成长的产业公司提供金融和资本服务的过程中成长为全球资本市场的大玩家。
科技企业2.0时代研发被放入企业体内,这个时代的研发往往周期长风险大,能否得到成果,是个未知数,这时投资者一次性投入一大笔资金的模式,就不成立了,于是出现了风险投资模式。而每一次的投资都要做一次评估,每一轮投资的金额也不大,这也说明投资机构的话语权变小了。风险投资机构不需要特别懂产业,也不需要介入产业的运作,只要眼光好就行。比如红杉资本、凯鹏华盈、软银等。
科技企业3.0时代,研发周期比科技企业2.0时代还要长,而且科技企业2.0时代的产品是软件和IT,研发完成后扩张的边际成本基本为零,而科技企业3.0时代的产品是硬件,需要一大笔资金解决量产问题,这就相当于科技企业1.0、2.0时代,遇到的问题,科技企业3.0时代都会遇到。所以如果继续沿用,科技企业2.0时代的风险投资模式就会出现问题。
金融机构不懂制造,他们为了抵御风险,不敢轻易投资科技产品的量产。那谁懂制造呢?当然是制造企业。所以作者给这种投资方式起了一个名字——“制造及投资”。也就是制造企业将制造能力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入股,科技企业承诺在资本市场上市前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工厂和生产线,将其作为资产的一部分共同上市。这种模式由如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第一,它能帮助科技企业解决制造问题,跨过量产这个死亡陷阱。科技企业没有大量资金,但是成长性很高,她和制造业合作相当于用未来的成长性换取了当下的量产能力。
第二,从制造企业的角度看,这个合作也很划算,因为以前,制造企业作为代工厂只能一单一单的被动接单,做完这一单合作就结束了,制造企业好不容易帮助科技企业生产产品,也重新规划了生产线和供应链,但真到了大批量生产的时候,对方可能会去找更大的工厂,制造企业等于帮别人做了嫁衣,而“”制造及投资”的方式用资本的纽带,绑定了双方的利益。
第三,这种“制造即投资”的方式,还巧妙地利用了一个时间差,促成科技企业和制造企业的合作,科技企业的特点是前期估值低但成长性极高,而制造企业的特点是资产价值高,但成长性比较低。如果制造企业,在量产之前占股,因为资产比较重,科技企业的股权会被大量稀释掉,他们肯定不会同意,制造即投资的方案使制造企业先帮助科技企业建厂,以实现量产,等科技企业的估值高了以后再转换成股本,这样就不会过度稀释股权,对双方来说是一个互利互惠的局面。
全球创新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创新的链条,变复杂了,投资也应该调整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作者提倡一种新型的投资模式——产融资本,就是把产业操作和资本运作结合到一起,为科技企业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前期阶段:对接产业。前期阶段是科技企业创业初期。此时科技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否组建一个以创业者为主导的公司,启动正常的商业化运作。作者认为科技投资人在这阶段可以充当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桥梁,让产业界了解高校的科研动态,让高校把好的技术转让给有经验的创业者。除了找到正确的人,投资人还可以帮助科技企业拿到正确的资金。不仅仅是个人的天使投资资金,而且还应该是具有产业前沿布局的大企业。
中期阶段:对接制造。解决办法就是“制造即投资”。这个阶段也需要科技投资人做好链接者,帮助先进科技对接中国制造。具体操作中投资会分为两部分:需要生产能力的科技企业和将要建厂的制造企业。那么钱从哪里来呢?作者认为来自中国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懂制造有丰富的产业经验,愿意投资国内懂制造的年轻制造家,支持他们创业,只要经过评估认为工厂一旦建成就可以实现盈利,他们就有信心投入大笔资金支持科技企业产业的量产。
后期阶段:对接资本市场。量产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科技企业,至少要做到上市才算成功,上市以后融资渠道更多样也更灵活,且得存活率会更高。所以真正好的资本运作是从科技企业前期介入一直送到他上市。到了这个阶段,投资人应该明确要求公司的CEO制定一个清晰的规划,明确规定在多长时间内做到多大的规模。投资人应该和公司CEO形成一个对赌协议,收益目标达成,企业挂牌上市,CEO才能得到期权。
投资人不仅要投钱,还要做中介引入更大,更多的投资人最后才能帮助科技企业实现真正的成功。
作者认为:未来科技企业理想的投资模式应该是:一家机构从头坐到尾,跟创业者达成一个协议,帮ta引入大企业的投资,支持他完成产品的研发,研发完成后帮他对接工厂实现量产,量产后再给他提供市场经费,让他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利润,公司就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市。在中间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投资做中介来协调,不需要创业者一轮一轮的去给投资机构讲故事
前一篇:36@365每日疫情
后一篇:制定战略的一种“建筑学”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