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色驴在途 |
一号冰川,位于乌鲁鲁齐南130公里,其发源地天格尔峰海拔4480米,周边雪峰众多。50年代末期,中科院兰州冰川所在这一地区设立冰川研究站,现在的名字“一号”即是由当年的研究编号而来。周围有规模的冰川超过20条,类型丰富,是进行冰川研究探险、登山训练的理想场所。
天格尔Ⅱ峰攀登路线比较明显,从南、东、北三面均可攀登,线路难度都不大,适合初学者第一次体验攀登雪山。
天格尔峰是北天山的卡拉写成山的主峰,为古突厥语,意为天王峰。
天格尔峰地区呈曲型的天山北坡气候,降水量较南坡大,夏季7—8月平均气温在12度,冬季最冷可达达零下35度,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气候多变,通常下午天气变坏,即使在夏季,3850米的冰川舌部也是雨雪交加。
2005年4月16日中午2:30,一行31人从K2站集合出发,因为考虑第二天拟去接飞机,因此我开越野车尾随中巴车同行前往目的地。
乌市——水泥厂——(七一酱园)——永丰乡——后沟开始行走在崎岖的盘山路上,进入后沟不久,中巴车的左前胎就爆了,越野车掉头驶进永丰乡试图找个轮胎换上, 整个永丰乡也没有见到,只好又调了一辆车上来,中间耽误了约三个小时。
在河源区,离天山冰川不过几公里,采石灰石的粉尘弥漫,后峡东边的是国家森林保护地,西边是发电厂、水泥石、选矿厂,太不协调。
到达冰川一号管理站时,天色渐暗,我们开越野车直接进入大本营,其余人则背包徒步四公里进入。
海拔逐渐升高,到大本营时,海拔为3800米,营地的前方就是一号冰川伸出的冰舌,再向上,就是胜利大板的顶峰——喀拉乌成山云峰天格尔峰——我们要登顶的山峰。
我们就在冰舌下扎营,这时发现呼吸不畅,力气不够,感觉到了高原最初反应,扎营很吃力。待扎完营,其余的人也陆续到达,他们在我们的下方约30米开外的一块小平地上扎营。天已完全黑了,因为高山反应逐渐加强,为了减少反应和保存体力,没有向以往一样,喝酒喝到很晚,早早就进帐休息。
月亮闲闲地升上来,清清朗朗。冰舌在月光下泛着晶莹的白光。四周安静无比,营地的帐篷映出生命的活力。
躺在帐中,时不时听见头顶的冰舌发出“咔”、“哗”的声音,十分清脆,真担心别塌了,否则我们就会成为千年的“木乃伊”了。
许多人是在高山反应的痛苦中渡过了一夜。
早晨7时一过,营地就有了动静,零零星星的人走出帐篷,欣赏冰川的美丽,除了冰舌,其余的冰川上的积雪尚未融化。而在东侧则是裸露的岩石和光秃秃的山脊。
早餐后,约十时开始登山。
出发时浩浩荡荡的队伍,在走完了平缓的雪坡,准备仰角登山的时候,已经残缺不全了。对于业余登山爱好者来说,攀登这种山的难度要远远高于普通的旅游登山。整个山体表面盖满了石头和薄薄的积雪,一脚踩下去不知道会踩到石头上还是石头缝里,起初还可以直立行走,没多久大家就退化到“北京人”时期了,开始手脚并用,甚至用膝盖。攀登时最危险的是遇到松动的石头,曾经有两次,十几公斤重的石头从上面滚下来,从我身边擦过。后来大家遇到松动的石头,都要提醒后面的人。
早上还是晴空万里,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雪,越往上越大,能见度也大大降低,向上望不见顶,向下望不见底,向四周看去,已看不见远外的景色了,沿着山脊向顶峰攀登。距离顶峰还有50米时,突然山体陡立,近乎垂直的峭壁,这时需要徒手攀岩上去。我在风雪中第八个登上云峰,大约4个平米的峰顶,我站在这里,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首次突破我的徒步海拔极限。雪越下越大,许多没有登顶的,已经不可能登上去了。共11人登顶。
向导决定下撤,下撤也决非易事,侧身踩在碎石上膝盖和腕部非常的疲劳。还要提防身后的人别踢下石头来,大雪让行走更加困难。到中午3:30时我在第二批到达营地,因为要赶时间拨营回乌。
当车行走到永丰乡时,这儿阳光灿烂,牛羊悠闲地在山坡上吃草,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生计,我仿佛从年另一个世界回来一样,心中有种异样的感受。
返回繁华的都市,雪山的痕迹还在脸上,心里却悠然淡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