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沟——神秘的峡谷!
传说,很久以前,北山的密林中有一条恶龙,专门残害儿童,使当地的老百性“谈龙色变”,终日惊恐不安。后来,真主得知此事,特派一名叫哈喇和卓的人来降伏恶龙。经过一番激战,哈喇和卓终于在吐鲁番东北方向的七角井处将恶龙连砍六刀,遭重创的恶龙带伤西选,浑身鲜血淋漓,后因伤势过重倒卧在地,成为今日的火焰山,那
龙身上的六处刀伤,变成了今天山上的六条沟——桃儿沟、树柏沟、连本沁沟、吐峪沟、木头沟和葡萄沟,六条沟中吐峪沟格外闻名。
吐峪沟,维吾尔语意为“走不通的小山沟”。位于鄯善县城西端的50公里的火焰山中段,南北走向长约7公里,峡谷上部非常开阔,但谷底却又深又窄,整个峡谷遍布怪石荒滩,两旁的山脉高大陡峭,荒凉死寂。峡谷先是向北延伸,然后急剧拐向西,然后再向北,越来越窄,后来连一辆马车通过都很困难,最后就仅剩冲刷而成的河床那么宽了。
这里融宗教、历史、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于一体。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峡谷中,有火焰山海拔最高的山峰,约831. 7米。谷顶荒山秀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头,地气蒸腾,焰云综绕。谷底有一小河潺潺穿过,水草树木,葡萄长廊等老民居,不知身在何处!
峡谷中有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代的吐峪沟千佛洞,内最东的一处石窟群,又称“东疆第一窟”,石窟镶嵌在两岸的半山腰中,叠障相错,鳞次林比。唐时称丁谷寺。《西州图经》记载“丁谷窟有寺一所,并有禅院一所。右在柳中界北山二十五里了谷中,西去州二十里,寺基依山构,揆献疏阶,鹰塔飞空,虹梁钦汉,岩峦纷。丛薄吁眠,既切烟云,也云星云。上则危峰造,下则轻溜温湿爱,实仙居之胜地,谅栖灵之秘域,见有名额,僧徒居焉”。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就引起外国“探险”、“考古”学家的兴趣,他们纷至沓来勘察、摄影、描绘、切割壁画,运走了大量的文物。首是俄国的雷格尔,于1879年来到吐鲁番,考察了石窟群,紧接着罗波洛夫斯基。科兹洛夫、克列门茨,德国的格伦威德尔和勒柯克,日本的大谷光瑞探险队橘瑞超,英国的斯坦因和法国的伯希和都先后来到这里,壁画、文书、遗物几乎被掠夺一空。尤以德国勒柯克和日本橘瑞超“收获”为最丰。
1904年,勒柯克来到吐峪沟,他在《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中详细地描述了吐峪沟峡谷底部在小溪水的浇灌下,使这里的黄山变得不可思议的富饶。吐峪沟附近村庄中的农夫大多靠他们的葡萄园生活,除去葡萄外,这一地区还盛产各种杏、桃、瓜以及一种硬皮的梨。
勒柯克在发掘洞窟废墟时,发现了两口袋公元8世纪到9世纪的写本,还发现了一些精美的绢画,以及一个小巧的雕花舍利盒,盒呈圆形,有一个盖子,表面有鲜艳的红、黄、蓝色画的图画(现存德国柏林)。
1908年、1912年橘瑞超二次来到吐峪沟千佛洞进行发掘,“洞窟位于河谷两侧的山腰上,铁锹声响彻山谷,山风卷起尘土轰轰隆隆地冲上天空。”(《橘瑞超西行记》)就这样,他又掠走了大量的佛经残片、佛像和绢画等。其中纸画《释速太子出游图》最为典型,现存日本东京。
到1928年,我国学者黄文迅才考察过吐峪沟。
1952年,以武伯论和常书鸿为首的西北文物调查组考察了这些洞窟。1961年,北京大学阎文儒教授和法师受中国佛教协会的委托对吐峪沟石窟进行了测量、绘画和拍照记录。196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吐峪沟石窟为自治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进行统一编号、装门及专人看管。
吐峪沟石窟为中心柱窟,方形窟和纵券项长方形窟三种,壁画内容多与佛教禅欢和佛本生故事内容有关。有人曾认为是摩尼教的内容。但是更多的专家认为是典型的佛教壁画。这些壁画以4、5世纪为鼎盛,是高昌佛教的一个重要中心,同时还与龟兹佛教有关。
吐峪沟石窟历经千百年的沧桑,饱受风沙,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目前已编号的洞窟有46个。第3——5窟在沟西的半山腰处,沿着昔日的“疏阶”而上,可达一开阔地,这是是古代一大型佛遗址,可能就是《西州国经》中记载的“仙居胜地”。可惜毁于1916年的一场地震中(《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
现在的洞窟如何呢?人民日报社李斯冰在参加
2000年文物保护世纪行时,有描述:“有几个洞窟还是有壁画的,这里的洞窟基本上都是中心方柱式,进去以后,围着方柱团团转一圈,就一览无遗了”。
洞窟中有壁画的佛像,其脸都被凿过。“俱往矣,而今这里已是荒山险谷,若士空窟了”。
在峡谷的右边,有一座近代才建造的清真寺,当地人称这为“七圣墓。”又称吐峪沟麻扎(“麻扎”维吾尔语意为“陵墓”),吐峪沟麻扎全称为“吐峪沟艾斯哈布凯海夫”(波斯语意为“圣人住的洞穴”)传说,穆罕默德的弟子叶木乃哈等五人最早到中国传教,行至吐鲁番后,便长住于此地。叶木乃哈等五人和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去世后,被埋在吐峪沟的一个山洞里。洞内现存土坟六座和一个犬状石,洞口有木栅栏,洞内存一木棍,作为圣人之遗物。犬状石有传说是一座狗墓,这条狗随传教士一同藏此。
吐峪沟麻扎又被称为“中国的麦加”。据说,到麦加本朝圣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沟麻扎朝圣。勒柯克记载“常有来自整个地区的信徒朝拜,甚至包括印度和阿拉伯地区”。现在,每年前来朝圣的大陆、台湾、澳门、香港,以及德国、土耳其等地的穆斯林络绎不绝。
吐峪沟至今遗存着维吾尔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居。质朴、自然的原始文化,农耕文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衍生和发展,甚至还可以看到高昌古城民居的一些生活遗存。这里的民居随沟谷两岸依山坡民居的增加而自然形成,弯曲而幽深,几乎没有横平竖直,形如横盘的巷道,也没有“中轴对称”的讲究,均为顺应需要和地形自然构筑,如爷爷的居室上面加盖爸爸的房子,爸爸的房子上面又加盖儿子的房子,于是在院落小巷上空常常横跨着木架式的过巷土楼,使巷道呈现出奇特的空向造型。这里的民居与喀什老街民居的建筑结构基本相同,均为土木结构的二至三层的平顶土楼。喀什民居所具有的特点,如:空中楼阁,过巷上楼等在吐峪沟随处可见。但与喀什民居不同的是这些的每户民居都修有高大的屋顶,四周和屋顶均有通风的窗洞及天窗。一些起屋顶上方有用土块砌制的四壁设风孔的葡萄干晾房。
室内一般都砌有很大的土坑,上铺地毯,供起居坐卧,土坑三周挂布料为墙裙。最古老的民居有二百年的历史,远眺沟中村落,仿佛古城一般。
吐峪沟就是凭借其独特的家教、文化、自然和民俗吸引了世界上无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