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江束河镇的石莲夜读
束河西山的最南边有个松云村,后边有个石莲山,山上有个洞,象老虎张开的大嘴,为了震住老虎的威风,当地人在洞口建了一个寺庙,叫石莲寺,其中有一棵柱子是用铁链拴着的。民国时期曾经在此办过夜校,读书人围火夜读,筑成了一道风景,叫做“石莲夜读”,遂列入束河八景。
我们是去刘文田的学生家后由她带着来到石莲寺的,走在石莲巷上,我已经被这里似曾相似的场景所吸引,想起年少学画的时候欣赏过一些创作性的油画作品,场景和情节想必都取材于此的,在老街巷里瞎转我们走着走着就到了这座依山而建的小小石莲寺,外表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登上台阶后才知道,这里是束河的制高点,地势高旷,易于有目骋怀,为文人骚客登高望远之所,俯瞰脚下,束河全貌一览无余,没想到在这里我们拍到了束河的全景。



石莲巷很古朴,巷子两侧都是纳西族的民居,悠长的巷道韵味十足。






这里很多狗狗,都很具有它们的特点,旁若无人地玩耍,还见到一窝正在吃奶的小可爱们,可惜处于阴影里,又不想用闪光灯担心惊扰到它们的妈妈,因为那时它正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




因为对佛与神的敬畏,从来没在寺庙佛堂里拍摄过,但发觉老刘拿着相机,我迅速地抓拍了一张,感觉很不同。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请慈悲的佛们原谅我们的鲁莽。

石莲寺有两进小院,第一个小院里建了一个“魁星亭”。内供金刚像,右手持笔,左手持一本经书,脚踏巨蟾。寺庙虽小,但灵气不小,号称“神奇灵洞有求必应”。




到了石莲寺才知道,这里是束河的制高点,地势高旷,易于有目骋怀,为文人骚客登高望远之所,俯瞰脚下,束河全貌一览无余,没想到在这里我们拍到了束河的全景。





在束河的石莲寺,曾有夜读的学生,朗朗读书声在寺中回荡,束河人称之为“石莲夜读”,甚至将它作为束河最美的景致之一列入“束河八景”之一。当然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没有来借灯夜读的学子,空中云淡风轻凉风习习,彩色的经幡随风飘动,院子的树荫下,几位纳西族老人正悠哉地围着桌子在打麻将,这里的悠闲和安逸可以从这些纳西老人的脸上直接感受到。



院子的地板是纳西族特色,都是用鹅卵石拼出来的大花图案,精致古朴。老刘说,好看但不好打理,但我看光影下的美得忍不住上去摸摸它们的质感。

石莲寺内供大宝法王格玛巴,徐霞客在《法王缘起》中所记述,藏传佛教格玛巴派的活佛曾多次到达丽江,其中十世活佛却英多吉(1604—1674年),曾流亡到丽江,被木土司热情接待,先后在丽江三十一年时间,与木土司结下深厚友谊。到明清时,丽江有十三座大喇嘛寺,木增还有一个藏名叫噶玛米庞才旺索南饶登(意为噶玛教派无敌福寿永固者)。木氏利用与“大宝法王”的关系,曾将中甸、木里等地置于自己的“保护地”范围,并向牧民收取“牦牛银”。


后边的小院落便是寺庙所在之处,从飘扬的彩色经幡便知这个寺庙属于藏传佛教。“石莲寺”几个字的位置正是“虎口”所在地。








石莲寺的后山门栓着一只很特别的狗狗,长得真象世界戏剧大师卓别林,很诙谐而无辜,孤单地守着后山门,见到人就摇着尾巴往人身上蹭,便在你的衣服上留下带着它带着味道的哈喇子。


这么美丽的地方,在我们下山的时候,我唯独给爸爸拍摄了一张留念。

这是也是我遇见的另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晒谷场上的晒谷架下一匹枣红马,还有一个在劳作的纳西老人, 都是那些画家们笔下的精彩素材。




从山上下来,便看到一个晒谷场,高耸的晒谷架、站在边上的老马以及在不远处干着农活的纳西族老妈妈,小坡上背着篓子微驼的背影,形成了一幅极具丽江味道的画面。




束河不仅有着古老的城池街巷,还因位于玉龙雪山南麓,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美丽的山水养育了勤劳善良的纳西儿女。特别喜欢最后这两张片子,但由于不忍让大家久等,只是随手抓了两张。不然我准会追着老人一直拍摄到我满意的构图位置。我想,束河,我还会再来的,重返这些曾在我儿时的梦里常常出现的场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