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江第三天:(2010.2.22
天气晴朗)
游丽江古城/喝酥油茶/会刘文田/走石莲寺/买紫衣/送铜铃铛/吃黑山羊/爸爸的生日/
在第二天丽江古城的写真拍完后去看《丽水金沙》,正在回返束河的路上接到一个期待已久的电话,那是刘文田挂来的,告诉我他已经在丽江古城里,现在在茶室喝茶,邀请我过去一起喝。之前提到过刘文田是何许人,这里做个简单的介绍,他是启动我和双亲这次云南之旅的人之一,18年前的老友,这个朋友是我93年在清华美院学习期间认识的一个神人刘文田,他是陕西西安人,那时他就是背着传统相机到处游走拍摄纪实作品,他的目光锁定的都是偏僻得几乎不为人所知的角落,特别是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用影像记录他们的民俗文化。在新浪上与他不期而遇之后,一次因一个摄影网站需要采访一位人文纪实摄影师,我第一个想要推荐的就是他,结果他从云南打来长达四个小时的长途电话,谈及的就是他这20年驻守云南深入到56个少数民族地区拍摄人文纪实,四个小时里兴致勃勃地谈他这些年沉甸甸的收获,包括当地人和他一起建立的民俗博物馆。如今这样一个浮躁的世界中,有几个能这样守着一件事情坚持做了15年呢?正是这样一个十多年坚持如一日做同一件事情的人,令我和爸爸刮目相看,爸爸更期待尽快见到这个记录影像的神人。
入夜已是10点,由于车子即将驶入束河古镇,且我的双亲在一起,老人到时间也要休息,老刘深夜在丽江古城喝茶的邀请未能如愿,我们约好明天上午再去丽江古城的时候在古城某个角落汇合,保持联系再约汇合地点。


第三天一早,还算好,我们比较早到丽江古城,喧嚣人流还没上来,小邓姑娘带我们在古城悠转。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这里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窄窄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人文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遥远年代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心中只是哼着一首名叫纳西净地的歌曲,呤唱着心中的净地。

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长长的祈福走廊经年累月的风霜雪雨却依旧充满着暖暖的温馨,仔细看一个个密密麻麻地写着数不清感动句子的风铃牌,我和爸爸妈妈在密集的祈愿风铃下祈福留影。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比我先前看到过的水车都显大型,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有打跳歌、东巴吉日经、纳西净地、纳西酒歌。广场上有个穿着羊皮袄戴着羊皮帽子的藏族老人牵着马在兜揽生意,飞身上马的架势帅极了。再往前走就是酒吧群居的地方,由于适逢春节,远远望去满眼的红灯笼,在斑驳的阳光下显得红火一片,就连水中的倒影因为有红色的元素的加入也显得更加灵动。好些酒吧是连在一起的,一米阳光、千里走单骑、樱花屋等等它们的陈设都显得古朴而大气,现在想来北京后海酒吧就显得逊色很多。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净地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四方街,就感觉比我们来的时候更热闹了,满眼都是商铺,满街更是游人,或疲惫,或轻松,挤挤挨挨,喧嚣热闹。小邓姑娘准备带我们去一家专门喝地道的酥油茶的小店,穿街走巷过了万子桥,转进了一个巷子,小邓说到了,原来是一家藏族人开的酥油小铺,直接就上老房子的二楼,只见墙上贴着富有情趣的“丽江粑粑”、“纳西罐罐”手绘的招贴,藏族人叫喝酥油茶为“札筒”。酥油茶是藏家生活不可缺少的饮品。将特制的茶叶成汁,加以酥油、食盐和精制的香料,在茶桶中用茶杆搅拌成水乳交融状,即是酥油茶。初喝酥油茶,第一口异味难耐,第二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爸爸妈妈都尝试着喝,但喝铁观音和茉莉花茶的他们不一定能习惯,茶里有奶味儿的酥油茶,这时刘文田电话过来了,我告诉他我们就在万子桥附近喝酥油茶,你只要站在桥上我就能望见你。是的,我临窗坐着就能看见桥下围坐茶几前边喝茶边晒太阳的藏族小伙子,特别的服饰,长发,带着黑色墨镜。二楼的屋檐下,有一盆在阳光下舞蹈的仙客来,还晒着草药以及球鞋,这一切显得很生活。等老刘电话过来,我就飞奔下楼朝桥方向迎向他,这是十多年没见的老友,希望一眼就能望出当年的模样。老刘还是没变,还是原来18年前的模样,也奇怪了我和他这些年好像都没有啥变化,他还是玉树临风的样子,我依旧长发飘飘,只是他背的包比我的高大许多。


接到老刘直接带他上二楼,我的爸爸与他握手,也像是很久没见却在丽江重逢似的,可能因为他们都曾经是军人出身的缘故,老刘坐定后就开始聊他这些年走过的地方,还拿出他自己画的地图册,那里写满了他所去过的地方,这些地方都贴上了当地特色的邮票还都盖上了邮戳,这着实地让我的家人以及小邓姑娘大开眼界。从喝茶小店出来后我提议在与老刘重逢的桥上合影,然后继续往前走,小邓导游的角色就这样被老刘替代了。


他把我们带进了布农铃小店,还说了关于布农铃的动人故事。说是漂泊的布农1995年沿着著名的滇藏茶马古道徒步骑马跋涉到西藏拉萨,历时三个余月,行程1900余公里。饱经沧桑,一路上马铃声单调寂寞,他拾起两片木板画上澜沧江和梅里雪山,分别系于马铃上和自己胸前,受到沿途9位活佛的开光保佑,保得一路平安。后来用横断山的珍贵木材绘制大量,被誉为“布农铃”。此铃声已飘向世界数十个国家,为人们带来吉祥平安,并成为滇藏线上一大文化景观。位于四方街大石桥头的布农铃小店,不仅在丽江古城只此一家,在全国也别无分店,就是在全世界也总共只有四家。除了丽江,再就是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印度的加尔各答和希腊的雅典各有一个分店了。布农铃与丽江其他小店里的铃铛比起来,除了有这样一段奇异美丽的故事外,其外形也与众不同,每一个铃下,都挂了一片布农所绘的丽江风景木片,材质是原木,背面有配合画面的诗意文字;而它的铃,分为手工的和机制的,所以每一个铃的声音都不相同。不仅如此,这些铃还分为青铜铃和古铜铃、阴铃和阳铃、挂在家里的吉祥铃和挂在车上、行囊上的平安铃……



继续往前我开始记录我们队伍里增加的从头到脚一身黑的老刘,时不时转身和我爸爸说着什么。因为今天是在丽江的最后一天,我们要去丽江市里的火车站购买明天出发去大理的火车。于是便一路逛一路聊又一路拍摄,快到火车站附近,遇到一个老人推着轮椅在前面,我追着拍,随后问老刘,你觉得那是儿子推着母亲还是老公推着老婆,老刘说那肯定是幸福的老两口,在快过斑马线的时候老刘也拿出了他的小数码,那对老人很配合就像约好似的让他拍摄,总之我跑前跑后拍了几张都因为难得看到这样恩爱的老人,感触在心。买到车票后,午后两点半乘小巴回束河品摄影店里,在车上逗着一对穿着嫩黄色小夹袄的小孩,红扑扑的小脸蛋,笑起来眯成缝的眼睛,小家伙时不时回头看我笑着,他们的妈妈下车前很礼貌地和我们道别,亲切而质朴。




束河,一个美丽的名字,束河古镇又叫龙泉镇,位于丽江古城北面七公里,比起丽江来,她拥有更多的纯真,尤其是北面的束河旧城,正因为游客比丽江来得少,对于追求悠闲的游者很值得一去,你可以漫步在小镇的巷弄中,让自的己的心灵得到沉淀,享受平日难得的清闲。到品摄影的时候阳光很强烈,我让老刘小坐,等陈果外拍回来让他们互相认识一下。都是摄影人,陈果与老刘见面也是和故人似的没有陌生的感觉,神人老刘特别健谈,从品摄影店挪到我们住的客栈继续聊,谁了解到老刘20年如一日地守在一个城市拍摄一个题材,谁都会对他十分地敬仰。过会旁边多了一位小女孩,据说是老刘在云大的学生,家就住在束河一个半山上,好像是女孩要带我们去她家附近走走,步行大约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时间还早恰好我们又可以边走边拍了。

一路经过束河附近正在开发的地方,不久的将来又要出现不少的商铺和客栈,前面的马场许多人牵着马拉生意,一对老外看上一匹可不知道为何没骑上去,说说就径自离开了,我曾经看见马就像骑上去溜溜,虽然不大会骑马,但迎风飞奔的感觉很爽,今天和爸爸妈妈出来不可能一个人开小差,于是继续前行上山,便到了老刘的学生家。那是一个小院子,里面齐整地摆着很多兰花。这是我爸爸最喜欢的花,因此我的名字里带着“兰”字。不知道为啥,每个花盘上都帖子写着“兰”字的红纸,没多问,因为在大门口我还看见贴着“梅”字的白梅和红梅花,我想估计和当地春节的习俗有关吧。经小女孩介绍说这些都是他爸爸种植的,名贵的花都被锁起来了,她指着院子角落封着顶的栅栏屋子,探头一看果真是许多盆栽的名花。我们在院子里坐着小板凳喝茶逗留,角落里两只黑黑的藏獒狂吠着,估计是很少见过这么多生人出现过,之后我们告别小女孩的家人,继续上山,石莲巷上是石头铺就的上山的小路,很有味道就像画儿似的,这里很多小狗,都被拴着绳子,但从它们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平和与友善。

石莲山上的石莲寺坐落在束河古镇的背面,由于当地的纳西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相信万物有灵个民族,尽管石莲寺并不大,也不是纳西族供奉自己民族的神灵的地方,但还是吸引了成群结队的当地纳西族、汉族群众到这里烧香添灯油,一时间,石莲寺内香火鼎盛,偌大一个寺院,都是络绎不绝的香客,使得石莲寺内香烟缭绕,梵音不绝,寺内灯火辉煌,彻夜不熄。当地的一些读书人由于家境清白,更舍不得点着油灯彻夜苦读,于是,在夜阑人静后,悄悄带上书本上石莲山,借着石莲寺内的灯火,与书为伴,与神灵共享灯火,苦苦攻读,直到天亮,才匆匆离去,以免被那些早起的添灯油的香客撞见。之后便有许多读书人家中也并不富裕,他们也纷纷在深夜前往石莲寺,准备熬夜苦读,一路上,只见上山的路上人影摇曳,而且都是些手执书卷的读书人,一时间石莲寺昼夜都有人头攒动,上山的人接踵摩肩,几乎踏平了石莲寺的门槛。到石莲寺读书,也成为当时石莲寺的一大壮观。在袅袅飘散的香烟中,在徐徐浮动的山风中,在野花香草熏面的雾气中,偶尔有虫鸟低鸣,倦鸟浅唱,在这样的氛围里读书,无疑是一种享受。那些埋头苦读的形态;那些摇头晃脑的身影,那些低声的沉吟,那些紧张的冥思苦想,使石莲寺的夜晚一片生机盎然。


其实,从整个束河的地脉来看,束河坐西朝东,背风向阳,玉龙大雪山的余脉蜿蜒到村子背后,不仅山奇水秀,而且林壑优美,从白沙古镇的木氏土司发祥地凤凰山到了束河,山势陡然一变,势成祥瑞,气象万千,堪称“丹凤含书之地”,预示着束河文化昌盛,兴旺发达。站在石莲寺居高远望,远至蛇山白塔,耸入云天的文笔峰,俯瞰四野,绿野平畴,沟渠民宅,一片田园牧歌的景象,蓝天白云下,百鸟飞翔,蟋蟀欢歌,一片大观。束河,出过不少教育家、军事家、高僧、诗人、名医,这里的许多人擅长诗琴书画,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束河就开设了由政府公助“养廉银”的义学馆,聘请“名宿以操甲乙”,规定“子弟不赴学,严惩父兄者”;“百姓不赴学,究责乡保者”。在束河的石莲寺,曾有夜读的学生,朗朗读书声在寺中回荡,束河人称之为“石莲夜读”,甚至将它作为束河最美的景致之一列入“束河八景”之一。当然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没有来借灯夜读的学子,空中云淡风轻凉风习习,彩色的经幡随风飘动,院子的树荫下,几位纳西族老人正悠哉地围着桌子在打麻将,院子的地板是纳西族特色,都是用鹅卵石拼出来的大花图案,精致古朴。老刘说,好看但不好打理,但我看光影下的美得忍不住上去摸摸它们的质感。石莲寺的后山门栓着一只很特别的狗狗,长得真象世界戏剧大师卓别林,很诙谐而无辜,孤单地守着后山门,见到人就摇着尾巴往人身上蹭,便在你的衣服上留下带着它带着味道的哈喇子。

从山上下来,便看到一个晒谷场,高耸的晒谷架、站在边上的老马以及在不远处干着农活的纳西族老妈妈,小坡上背着篓子微驼的背影,形成了一幅极具丽江味道的画面。等我拍摄完大家都在路旁等着我,继续前行,我远远就看到了一个庭院里玫瑰花瓣撒满了水池,我猜肯定是女人开的客栈。进去借用洗手间的时候女老板在躺椅里晒着太阳,问她是打哪里过来的,说是从广州来的,难怪院子里每个角落里都飘着南方小女人的小资情调。

回到束河,似乎从乡野又回到了商业社会,商铺酒吧再次进入眼帘,走着走着便经过之前去过的无名民族服饰店,忍不住驻足回眸。再一次进店试穿了那件我极其中意绣着牡丹的对襟紫衣,两朵不媚世俗的牡丹衬托出这件衣裳的古典庄重、内敛含蓄又不失朴素之美。特别喜欢大翻领的古典线条,大绿色的精致滚边和手绣盘扣,它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合身合气质,忍不住继续砍价,经过厮磨,小邓终于以200元价格为我拿下了,我如获至宝欢天喜地中。店主是大理的小伙子,是小邓姑娘的老乡,在我要求下腼腆的大理小伙子和我在他的店门口合影,我希望他的店越来越红火。


从无名民族服饰店出来又钻进段氏扎染坊,染房正中放着两口过人头的木制大染缸,院子里着高高低低挂满了彩色的布条,让人想起了电影《菊豆》里的的场景。扎染工艺源远流长,据说扎染最初从中原传到大理一带,进入后便得到蓬勃发展,中原一带的扎染之风反而在岁月流逝之中工艺失传、湮没无闻。在当年茶马古道兴盛时期,古道除了带来茶叶等物资,扎染也给当地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在扎染的花样上有上百种之多,其中常用而且受游客喜欢的是"蝴蝶采花"、"铜钱花"、"算盘花"、"孔雀花"、"树蝇花"、"园竹花"等。段氏扎染历史悠久,用土法颜料制作扎染布艺,古称"绞结",早在南诏时期就产生,发展至今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程序,"扎花"是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工艺,"浸染"采用反复浸染,原料为板蓝根。据说板蓝根叶子与石灰和在一起发酵一年后,当作染料;在染色阶段,一块布料要在缸里染一个多星期,泡的时候还要加三次染料。我在拍摄的时候就听着导游在介绍,就这么免费地听了一段。蔚蓝的天空倒影在古老的大染桶中,微风吹来,晾晒的布艺轻轻飘扬,穿行其中,美不胜收。出了扎染坊回头望去,它的门楣上写着“品摄影指定拍摄基地”,我想下次再赴丽江一定要扎染坊拍摄一套扎染写真过把自恋的瘾子哈。

在路上闲逛的时候,爸爸接到中国银行的电话,说是今天爸爸生日特别祝贺一下。其实先前在腾冲的时候弟弟就来过电话告知我这天是爸爸生日,在束河过得悠哉我和家人都竟然忘记了重要的日子,感谢中国银行的不忘。陈果听说爸爸今天生日,就安排小邓去为爸爸定生日蛋糕,我转身就偷偷地独自出门买礼物。自从03年之后再次北漂每年爸爸生日我都错过了,这次除了弟弟没一起出游之外,一家人在束河为爸爸过一次特别的生日,我选择了一个鱼形铜铃铛做为礼物送给爸爸,想着让这曾在茶马古道上清澈悠扬地铜铃声也能回荡在我们江南家乡的小院里。晚上7点半回到天涯行客栈,陈果一家在等着接我们和老刘去丽江市里吃黑山羊,也算为我们明早离开丽江去大理之前的践行。

回到客栈的时候已过了十点半,蛋糕已经送来,小邓也叫来了睡下又闻风而起的客栈阿姨。我为爸爸戴上了寿星皇冠,这也是66岁的爸爸第一次戴,但这是必须的,因为他是寿星,在束河这么一片温暖舒适的夜晚,他是独一无二的寿星。今晚除了老刘,还多了一位纳西族小弟小红牛。他是小邓姑娘的男友,听说我爸爸过生日便问,叔叔想不想喝酒,我爸爸很开心,这时候不喝啥时喝?小红牛便回他的屋子取来了刚从家里带出来的家酿米酒,只有爸爸和他喝酒,我便不知道纳西族的酒是啥味道的,不管是啥味道的,这里面一定溢满了醇香的少数民族的深厚情谊。生活在别处的我们,能被大家围绕着惦记着,那晚爸爸心里一定是倍感温暖的,这天一定是他未来日子里温暖难忘的回忆。束河给了我们一份宁静、自由自在的生活,虽然短暂但我们都很珍视。大家也想让更多渴望这种生活的朋友知道、了解、走进束河,和我们一起分享这份宁静与幸福。


当晚我留下了老刘,让他和我爸爸一间,妈妈随我睡大床,睡觉前爸爸妈妈又在我的屋里继续聊着,开始整理行李,就像刚到丽江一样,我依旧是省心的,只要是爸爸在身边,这些细致的活儿都轮不到我去做。梦里枕着束河的水,我甜甜地进入梦乡,那是我在丽江的最后一晚,是难忘的,不舍的,有如陈果在我来丽江前QQ里说的那样,不来丽江是遗憾,来了却更遗憾,为啥呢,只有去过丽江的人才品味得出:)
2010-5-25 0:28
滇民俗摄影刘文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uwentian
背景音乐:《醉了丽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