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蝶08
摄影是一种行走的理由。但摄影不是被动的复制,而是一种本能的创作,我认为,创作更是快乐的源泉。我看重记忆,人在时光面前只能承认自己的渺小,任何事物都承载不了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将随着时间的远去,渐行渐远,越发模糊。因此,在行走的过程中,我愿意停歇小许回顾往昔记录现在,只有这样,我才会觉得我灵魂的存在。当拍摄的照片和记忆中的图像交合时,我觉得这一刻是最是能打动我的。
通过摄影,帮助我理解艺术的本质,领悟生命的真谛。摄影对于我产生的作用即将会越来越多,最大的收获其实在摄影之外
。当鲜脆的绿色将在我们的脚下延伸的时候,我的脚步仍旧向前匆匆行走着。
2008,我们为什么拍照?
我们为什么拍照,一个似乎很无聊的问题。
■林路
男,1956年出生于上海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告与传播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摄影教育20年,已经出版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60多本,曾获得全国和市级摄影和摄影教育奖项多个,2004年9月获得由全国高校联合会评选的“中国摄影教育优秀理论奖”。
这里所探讨的不是针对这个世界上每一秒钟都会有数以千万快门声响起的一般意义上的照相---仅仅是自我的娱乐或者带给别人的娱乐。我想探究的,是拿照相机在有目的地寻找自我的旅途中,拍照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专业点,就是我们为什么拍摄?
快门响了,图片诞生了---在这样一个数码摄影的时代,已经变成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快门响过之后,一张照片不再能进入人的情感(包括拍摄者自己的感情世界),不再能引出人的联想,这张照片也就死了。充其量说,它或还具有些许资料价值,再好些最多可以做文物。但真正优秀的摄影作品不是摄影资料,摄影在她诞生了160年后,已经成为人类用图象记录自己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本能,而且它的普遍价值远远超过文学和美术。当它和文学或者美术一样,从这种本能出发而产生的艺术作品最为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可以历久不衰地进入人的情感和精神层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60年摄影史中有多少照片在你的心灵中留下了痕迹?这些留下痕迹的照片在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数量,却成为不可或缺的经典,有着无比沉重的分量。
然而,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摄影的真正成功者,都是依赖天赋或本能达到这样高度的。因为我想到了英国红色戏剧家爱德华.邦德说过的一句话:“作为人,思想要比直觉重要……就是说人做事不是取决于他与生俱来的感情,而是取决于后天被灌输或者学会的思想。我们总认为感情推动行为,实际上感情来自思想,由思想决定。就是说,人。或说做人,决定人性……不是说情感毫不重要,而是说它的活动是根据思想的。”很显然,表面上看是通过情感或者说本能推动所达到的高度,实际上早有思想为基础。如果没有思想的支撑,真正的高度只能是空中楼阁。
比如,如今大大小小的国展、省展、市展以及美其名曰的“国际影展”还有主题先行的比赛,正是灌输一些思想的致命源泉。因此无数摄影者为了金银铜牌以及各种荣耀,围着这些展览和比赛疲于奔命,无形中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或者说让参赛者丧失了自己的思想判断能力---要想让这样得奖的作品再次进入人们的情感或者精神层面,也就只能是天方夜谭了----请再次闭上眼睛想一想,有多少令人难忘的瞬间,是处于这样的比赛或者展览的?
尤其让我惊讶的是,如今国家最高级的一些展览或者评奖,不仅不能概括或者代表摄影界最高水准,而且一些为了平衡而丧失个性空间的做法,让真正有个性的摄影家敬而远之,从而人为地造成了无数裂痕,让人失望。为比赛而拍照,为展览而拍照,为取悦西方的价值观念进入拍卖市场而拍照----实践证明这样的照片很难再一次进入人们的情感和精神层面,最终只是昙花一现的摆设而已。这里有一个相反的例子:中国摄影家吕楠这些年几乎没有参加什么大大小小的比赛,但是他在前些日子推出的画册《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却是历时八年,消耗了3500多个胶卷,从126000多张底片中精选的109幅黑白画面所组成---组成了从一个人的四季到一个民族的四季的沉重转换,引起了不仅仅是中国摄影界的震动。因此,我们还有理由相信:好在照相机还在自己的手里,“为什么拍照”还有时间好好想想。只是那些冠冕堂皇地冠之以“先进性”标签的思想,还在强烈地左右着无数摄影者的“本能”,并且批评不得,让人黯然神伤。
我们为什么拍照?一个也许并非无聊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