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耐火砖系列】 周村大街1

(2007-01-25 02:07:27)
分类: 黑蝶游记图片专集
【耐火砖系列】 <wbr>周村大街1
 

体味周村

      元旦的第二天探访淄博有名的周村大街,在周村的饭店用完午餐,一队人马开始溜古街。走在石板路上,古朴之风迎面袭来,在眼前的一切都是古意盈盈的,随处都飘动着商家的布幌子,随处都能感受到带有泥土气息的雾气。周村古商业城位于周村城区中部,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绸市街等古商业街区组成。周村是封建社会后期经济转型中兴起的手工业商业城镇,明清时期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重要商镇,号称“天下第一村”。周村古商业是在各种手工业、农副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丝织业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乡村盛行栽桑养蚕,所产的蚕丝、绫、罗、缎、绸等都在周村集散,从而推动了其他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通过从康熙到道光近一百五十年的发展,周村成为相当繁华的市镇。
 

      古商业城的主要街道又叫大街,是周村最大、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明崇祯九年,初步奠定了大街的雏形。它南起丝市街、银子市街交口,北至朔易门,长约两华里,北极阁拦腰横跨中间,把大街分为南北两段,现状保留的基本为南段。至清朝后期,章丘旧军孟氏“八大祥号”先后来这里营业经商,远近富商巨贾竞相云集,大街逐渐成为布行、杂货行聚集经营的商业贸易中心。清光绪三十年,周村辟为商埠后,商业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如青岛、济南,远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的商号,都与这里发生了频繁的生意联系,大街商业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谚云:“大街不大,日进斗金”。

在周村大街体味历史,体味古人的经营智慧,体味文化,体味美食。

大街:

一色的古建筑沿街而立,多为两层楼,有书店、茶店、药店、布店、特色食品店、瓷器店、票号,还有古戏台,很多的临街的院子也很大,很多保存很好老砖砌的房子,很有民国的味道。典型的是大染坊、票号和民俗展,街道很好地保留了生活气息,人行、车往、打牌、闲聊,这里的人们很悠闲,整个街道很整洁,保存得也完好。整个行程走下来,大概需要两个小时。

发源:

周村以贸易著称,之所以能兴盛,据说与清朝一周村籍官员有关。某年,周村发生饥荒,正在办理退职的该官员,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赈灾并免除税赋,皇帝准奏,并赐一"一日无税"的圣旨,该官员回乡后,改成“今日无税”,由此,周村成为中国最早的保税区,并直接导致了周村的繁华。实际上,这毕竟只是传说而已,实际情况是由当地一大户替此地经商的人交了税,背后的动机尚不得而知,猜测是做房地产的,通过租金的升值来获得更多利益,呵呵。

电影:

前段时间,荧屏颇为火暴的电视剧《大染坊》就是在周村大街的“大染坊”拍摄的,以及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的一些镜头也是在此地拍摄。

聊斋:

汇集了那么多有趣的鬼故事的《聊斋志异》,估计大家都知道,“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妖魔鬼怪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正是其真实写照。其实,蒲松龄的故居并不在周村,而是在蒲家庄,但他的书第一次批量印刷时候却是在周村大街的“三益堂”,至今犹在。

烧饼:

周村的烧饼,果真是名不虚传,有朋友给每个到淄博游玩的朋友,每人捎带上了一小提袋做薄礼馈赠,结果却是变成一厚礼。因为回京后,没几天烧饼被瓜分个精光,当时咬过的烧饼醇香似乎还在唇边滞留,永远流长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