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意象与意境(上)

(2010-08-12 16:52:05)
标签:

教育

 

 

 

福建高中语文专业培训材料——意象与意境(上)

福建高中语文专业培训材料


一、意象与意境(上)


(一)关于意象: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因此,从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词是一种较切近诗词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在西方,还产生了一种专门的批评方法——意象批评。


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中的意象,与一般文章中的词语,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常常把它们看成同一样东西,其实是不正确的。大概说来,词语关注的是它的指称意义,即词典上说的一个个义项;意象则关注词语的表现意义,即它的艺术功能。朱光潜先生说:“意象的孤立绝缘,是美感态度的最大特点。”(《诗论》)


这里,我们不想一般地介绍有关意象的种种理论观点,而是结合具体诗词作品,来看意象运用和组合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一些突出表现。


(二)关于原型意象:


“原型”一词起于文学人类学,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就是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始心象”。原型常保留在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中,它可能是题材、形象、细节、情节或人物等等。“每一种原始意象都是关于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包含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生成。它就像心理深层中一道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在漫无边际而浮浅的溪流中向前流淌。”(容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保留着一些有原型意义的意象。人们一般认为《诗经》中的民歌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然而,在文字产生之前,一些民歌可能就已在口头上流传,只是把它们记载下来是在文字出现之后,也就是说,《诗经》中的民歌是上古时代长期积淀的产物,其所反映的古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


这里重点说一说《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的妙处,是将女子怀人的场景安排在黄昏时分:“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的末句,如译成现代白话,相当于刘半农作的歌词“叫我如何不想他”。中国人的普遍心理,认为日夕乃当归之时,所以许多文学作品写离别怀思都以黄昏为背景,形成了“暝色起春愁”(唐·皇甫冉《归渡洛水》)的固定意象。汉代司马相如所作的《长门赋》写有云:“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晋代潘岳《寡妇赋》中也有与之相仿佛的情境:“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


正是由于此种情形的存在,清人许瑶光《雪门诗钞》卷一《再读〈诗经〉四十二首》诗谈读后感想云:


 


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说明唐代诗词中写闺怨的作品多选择黄昏背景。事实上,围绕着“日夕当归”这一原型意象,后世形成了一个由相同意象衍生出来的作品链条。白居易《闺妇》诗云:“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开日又西。”此诗被明代评论家胡应麟推为“中唐后第一篇”;韩偓《夕阳》诗也说:“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又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最有名的是托名李白所作《菩萨蛮》词: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词写女子怀人,登楼眺望,就在“暝色入高楼”的黄昏时分。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温庭筠最负盛名的小令《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在这首词中,背景“寒山”改成了水边,登临之处“高楼”改成了“望江楼”,但女子的情思未变,尤其是词中最关键的意象未变,仍是那恼人的黄昏,不过,“暝色”这一概括的交代,已具体化为“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一种因情景之间水乳交融而更具神韵的词句了。


还须指出,日夕这个原型意象不限于闺怨题材的诗词,不仅表达相思之情,如羁旅行役的题材,表达离别之情,也多有日夕意象。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后两句固是名句,但前两句写时临日暮,所以客愁更甚,不就包含着原型意象吗?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元代曲家马致远的散曲名篇《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对这支曲,论者过去多津津乐道于前三句鼎足对,对得如何如何工整;曲中不用虚词,选择有特征性的九种景物并置在一起画出了一幅“秋景图”,但忽略了接下来一句:“夕阳西下”。这一句的作用不仅是在于它是写景(前三句)与抒情(末句)之间的过渡,更在于它使前三句所并置的景物,被涂上了一层夕阳的色彩,笼罩在了黄昏这一氛围之中;“夕阳西下”决不只是交代了抒情主人公产生“秋思”的时间,而尤其在于日夕而不得归,故令人“断肠”。正由于这一句,全曲意境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部分参考了钱锺书先生《管锥编》的有关观点)


现代诗歌有没有这样的意象呢?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多饱读诗书,有丰富的文化积累和很高的古代诗词修养,他们写的歌词中有意无意地保留了与古代诗歌的血肉联系,如上述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最后几句是:“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在思念之情的句子前,有“西天残霞”的意象。又如李叔同的《送别》有几句:“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是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也出现了“夕阳”意象。我想这些不是巧合,这里好有一比,人在生理学意义上有代代相传的遗传基因,保证了人的继承和发展;那么这种原型意象,就好比是心理学意义上的遗传基因,即DNA,在文学创作中也保证了一个民族群体的情感和心理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发展的一面。


(三)关于意象叠加:以姜夔《扬州慢》为例


诗词创作的艺术构思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客观物象加以主观化、心灵化的过程,我们一般称之为“意象经营”。意象的组合方式,最常见的有并置、跳跃、相交、叠加等,下面,我们不妨选择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下一番细读的功夫,通过分析意象叠加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可能会对这首词的艺术价值刮目相看。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词前小序说“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于是有人据此得出结论说,这首词是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以扬州过去的繁华来反衬今日的荒凉,从而表达了词人的国破家亡之感。不过我总觉得这样解读此词,对作品表现手法和意蕴的理解还没有真正到位。如果运用意象分析的方法,对词中出现的意象类型、意象组合的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行一番分析,可能更能把握。


作品中出现的意象几乎都是描绘扬州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昔”的,可称为历史意象,一类是属于“今”的,可称为现实意象。历史意象是用来表现追念往昔扬州风貌和词人感受的,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桥边红药”等。现实意象是用来表现词人今日游览扬州的见闻和感受的,如“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波心荡冷月无声”、“知为谁生”等。这是词人为“感慨今昔”这一写作动机而精心选择的两类意象。


这两类意象之间是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历史意象与现实意象是用什么方式组合起来的呢?是“昔”与“今”对比,用“昔”来反衬“今”?似乎是这样,因为昔日扬州的繁华与今日扬州的萧条确实在意义表达上构成对比关系,但不仅仅是这样。对比可以理解为是相异或相反的意象在同一个意义层面上的横向并置,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殊),而《扬州慢》词意象的组合并非采取这种方式。对比也可以理解为“感今”与“抚昔”的交织,所谓交织,应该是一忽儿写历史,一忽儿写现实让“昔”与“今”两幅画面作交替的描绘、错综的表现,而《扬州慢》也不尽然。


我认为,这首词中的“昔”与“今”,即历史意象与现实意象,是这样一种关系:对今日扬州现实场景的描绘,几乎无不是以扬州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繁华作为依托,也就是现实意象的历史指向性非常明显;词人所选择的历史意象,又几乎都是特定人物(晚唐风流诗人杜牧)的特定感受(杜牧流传于世歌咏扬州的名句),这些感受与词人此时此地游览时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换言之,写“今”时寓有“昔”,写“昔”时寓有“今”,在对扬州今日的荒凉萧条进行描绘的同时,处处又叠印上了扬州往昔的历史盛况。所以,这首词中的意象组合,是采取了将同一空间(扬州)、不同时间(今与昔)的意象叠加在一起的方式,使历史与现实两幅画面重叠映现。这就像电影蒙太奇的一种组合方式:把表现过去与表现现在的两个镜头交相叠印,构成特殊的电影语言,用来呈现本来很难言传的跨越时空的人物心理活动。为什么词人要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这有他的创作心理依据。姜夔写这首词是在22岁,正当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这是充满幻想、追求、憧憬的年龄段。姜夔在此前随父、姐久居汉阳,这可以说是他第一次离家出游,出于他对扬州盛名的向往。古人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美谈,对“落魄江湖载酒行”的风流才子杜牧,他早怀有敬羡之情,常在诗词中用来自比,在他看来,扬州的繁华与杜牧的风流是不可分的。谁知,当他满怀兴奋与期待来到扬州,所见所闻却无不触目惊心,于是,在他的大脑屏幕上,原来储存的杜牧诗句所展现的繁华景象,与亲眼目睹的现实场景便重叠了起来,正是在这种“今”与“昔”之间巨大反差的刺激之下,“予怀怆然”,“《黍离》之悲”油然而生。


请看:“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点明扬州是著名旅游胜地,而句意就来源于杜牧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属于历史意象。接下来一句“解鞍少驻初程”是现实意象,交代自己来到扬州,于是在交代行程这一点上,历史与现实重叠起来了。“春风十里”是历史意象,源于杜牧对扬州繁华的描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终不如”),“荠麦青青”是现实意象,词人用“过……尽……”这一句式,把昔与今两幅画面重叠在一起;下面写眼中所见的“废池乔木”,耳中所闻的“清角吹寒”,这些从各种角度渲染“空城”被金兵洗劫后造成的荒凉的现实意象,都与“春风十里”的往昔繁华构成了重叠关系。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承上启下,“杜郎”当然是指杜牧,但也可看作是词人自喻。在意思表达上,这两句也包含了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历史上,杜牧在此落魄艳游,留下不少风流诗篇,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所以说“豆蔻词工,青楼梦好”,这应该是历史意象,但这两句的意义指向却是现实――“难赋深情”,意思是杜牧见到今日扬州的破败也潇洒不起来了。最典型的历史意象与现实意象叠加的句子,是最后四句。二十四桥是扬州著名景观,当年有美人在桥上吹箫的优美传说,杜牧句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令人神往;如今,名桥仍在,玉人不见,只剩下“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凉景况。末两句是虚拟设想,而不是写实,往昔的桥边红药见证了扬州的繁华,而今任花开花落,无人怜爱欣赏,两层意思重叠在一起,写足了扬州这座“空城”的冷落萧条,也写足了词人心中的无限伤感。


综合起来看,意象叠加产生的效果,是形成“视觉和弦”。意象派理论家赫尔姆说:“两个视觉意象形成一个可称之为视觉和弦的东西。它们联合起来暗示一个不同于两者的新的意象。”在这首《扬州慢》词中,除“清角吹寒”是听觉意象外,其他均属视觉意象。词中所引杜牧的诗句,传达的是繁华、是锦绣、是温馨、是风流,眼前所见的扬州现实场景,则显得荒凉、寂寞、清寒、萧条,(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当两者重叠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视觉和弦”,它既超越了杜牧诗句本来的意义,又透过了词人对扬州的直观感觉的层次,暗示出丰富的言外之意。


【思考题】


1.你怎样认识意象和原型意象?意象有哪些常见的组合方式?


2.发掘原型意象的文化含义,对作品分析有什么好处?


3.什么是意象叠加?叠加方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