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比专家更适合当大学校长
(2011-11-29 20:55:43)
标签:
杂谈 |
上任一个多月的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面对3000多名学生正式宣布,在校长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作为著名力学专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赵跃宇的言论引起热议。
议论的焦点分两层,拔尖的科技人才担任大学校长是否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是其一,大学校长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是其二。对于既成事实,浪费与否不是本文议题,而站在大学校长的价值高度,赵跃宇的选择无疑是对业已扭曲的价值观一次回拧。
“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这话出自前清华大学校长、教育家梅贻琦之口。与校长“搬椅子凳子”相对的,他还有两个为教育界传诵的判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正是蔡元培、梅贻琦等这样的大学校长,才使北大、清华、西南联大也成为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家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蒋南翔、吴玉章、成仿吾、匡亚明、朱九思等校长也是职业化的,没有自己的学术“山头”,没有私人利益,敢于从严治校。
国外大学校长大抵也如此。校长主要职责是学校管理,把最优秀的学生、教职员工吸引到学校来读书、教书,并为教职工、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营造积极的氛围,使师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创造性地开展学术与科研工作,而不是关心自己的科研水平是否一流。就算是科研人员,一旦当上校长,也不再做科研了,偶有坚持学术研究者也是业余为之。因此,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并不是任职的第一要素。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中国高校校长选拔模式逐渐定型,多半由著名学者出任。有院士的大学,校长非院士莫属,没有院士的大学至少也得选个博士生导师或教授来当。本来,中国的大学就是个小社会,校长就像无所不包的“小国总理”,当个合格的“管家”已属不易。一些校长还不甘于此,而是管理与研究并举,游走于权力与学术之间;鱼与熊掌兼得,不放过任何可以获得名利的机会。常在河边走,一些能力不逮或定力不足的校长难免要“湿鞋”,甚至“裁筋斗”。
学术腐败最为常见。今年9月间,数位大学老教授实名举报原校长、“三院院士”学术腐败,事件仍在发酵。更早前,有东南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校长论文剽窃事件;经济腐败亦时有所闻,近年来倒在贪污受贿的校长就有: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世明、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刘代宁、湖北大学原副校长李金和、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原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湛江师范学院原院长郭泽等等。当“搬搬椅子凳子”的“学术仆人”,变成高高在上的“学术老爷”,权力的虹吸效应使得权力盘子愈见充扩,学术的空间越发狭窄,学术创新也就渐次泯灭。
大学校长不仅是一所大学行政、学术与形象的代表,更是大学理念与精神的执行者和守护人,对大学、社会的贡献远比其个人的学术贡献重要得多。是故,我们乐见一个大管家而不是大学者的赵跃宇,引领湖南大学走向精神高地,高标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