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面前权力应该保持谦卑
(2011-05-26 20:13:55)
标签:
杂谈 |
中国工程院25日发布2011年度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名单共485人。其中,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在列。有人统计发现,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中,近半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见 5月26日《京华时报》)
高官或者央企高管(其实也是高官)能否成为工程院院士原本是个伪命题,如果如下的两个前提得到保障:一、高官的学术水平确实达到院士标准,不入“士”是工程院的“损失”;院士增选“把关者”不怕权力威迫,不受利益诱惑,惟才是举,公平公正公开选人。然而,在当下,两者都不确定。
公权力这边,“公权通吃”成为潜规则的语境下,指望他们在学术面前保持应有的谦卑,别乱动心思乱伸手,就像在路上踢到金子而不捡一样,有点难。毕竟“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哪怕“坐轿者”原本还有一点自知之明,也会被“抬轿者”吹捧得昏昏乎莫辨东西了。倘若他们的学术水平确实到了这个层次也就罢了,古往今来,既在官场呼风唤雨又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能有几人?
“把关者”这边,不知何时起,院士增选催生了“跑院士”一族,有“跑”必然有“送”,动辄数百万的“公关费”,摧折多少英雄腰!即使躲得过利诱,也未必逃得过权压。贵为院士又如何,在行政主导学术的背景下,仍不免仰人鼻息,岂敢不给高官面子?2009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拒绝给美国总统奥巴马授予荣誉学位,总统也无可奈何,这种佳话在中国可以复制吗?
一方过足权瘾还想当院士,权力、学术通吃,一方或主动或被动放弃原则,双方眉来眼去,私相授受,学术殿堂很快就变成权力后院,甚至是不堪入目的“风尘院”。“权力学术化”、“学术权力化”,毫无原则的勾兑,不但腐蚀了官场,也败坏了学术风气,两败俱伤。吊诡之处在于,国家对科技投入越来越大,院士名单越来越长,科学技术论文总数越来越多——跃居世界第一,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却每况愈下。世界经济论坛《2009-2010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科技成熟度在全球133个经济体中排在第79名,高等教育及培训指标位列第61名!
学术论文数与科技竞争力呈现世大“剪刀差”的原因,最具符号意义、最有说服力的事件,便是“院士抄袭”。2009年3月,六位教授联名举报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涉嫌抄袭,刘被迫道歉。此后,院士涉嫌学术腐败事件便频频见光。在这种情势下,新增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大量出现高官、高管,难免加剧公众对学术腐败、国家科技竞争力、创新能力的焦虑。
高官不知谦卑,工程院难以把持,那好,就让一切晒在阳光之下,不仅是候选人的简历,还要把他们的科技成就拿出来晒,接受内行人士举报和社会监督,看看他们是否够院士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