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推荐权为何成为中学校长的烫手山芋?

标签:
杂谈 |
北大推出中学校长推荐学生上北大本想使一些偏才、怪才能上北大,然后从各地实际操作来看,推荐已变成一场考试分数的大比拼。重庆南开中学校长感慨,因为受到诸多限制,他不得不采取以分数来作最后定夺。(见11月22日《重庆晚报》)
北大甘冒众议、非议(甚至来自官方的批评),逆势强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为了冲破病入膏肓的“唯分数论”泥沼,用“不拘一格降人才”重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偏才、怪才、大师云集北大的盛景。可惜,残酷的事实再次打破北大的“春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仍然逃不出“唯分数论”这个“如来佛掌心”。
如果抽空其他客观因素,单就“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所展示的美好愿景——中学校长最了解自己的学生综合素质,如果他们能秉持公心,为国选才,肯定最真实、最权威——而论,还是值得期待的,对北大,甚至对高考改革都有善治意义。但是,“种善因”未必可以“得善果”,“善因”必须在恰当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善果”,所谓因缘转化。而北大此项改革受挫就在缺乏必要的、恰当的客观条件,或者说外部条件不许可。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替那些受北大重托的中学校长想一想,即使可以排除一切外界干预(包括公权、金钱、美色等),放手推荐,在目前这种社会现实下,你够胆把上北大的名额不给考试分数排名第一、二名的学生,而给那些成绩一般而某项素质特别突出的“偏才”、“怪才”吗?即使你自觉问心无愧,你不怕被公众的唾沫淹死吗?不怕公权找你麻烦吗?在社会对高考公平非常关注,对以权谋私非常敏感,社会信任度非常低下的情况下,“唯分数论”,用最原始的公平——卷面分数说话,是惟一可行的选择,对推荐者来说也是避免瓜田李下之嫌的“最安全”的选择。当然,也最容易被公众接受。此外的任何尝试,在这种语境下都难逃“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厄运。
九九归一,和其他许多缺乏制度跟进的高考改革尝试一样,“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最终也逃不过“唯分数论”这个怪圈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我们必须看到,高考中的“唯分数论”其实“一果多因”,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原因之综合反映,既有教育本身的——如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师资水平等,也有社会的——如腐败风气、社会公平、社会诚信、人才标准、就业困难等等,还有儒家文化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它们盘根错节,长成参天大树;它们相互牵制,组成滚滚向前的战车。任何的局部努力、小修小补,都将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
高考改革需要改革,但高考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通盘考虑,综合治理,单从高考本身的着力,是远远不够的。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9/1122/05/5OMV651L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