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访不如上网”追问民意诉求成本

(2009-09-22 19:26:32)
标签:

杂谈

惠阳淡塘村部分村民选举受挫,认为镇政府在选前、选中和选后“做了手脚”。上访无效后,他们花钱雇人发帖。网帖出炉第三天,当地国土部门就介入处理村民反映的问题。(见916日《南方农村报》)

 

上访一年毫无效果,发帖三天就见行动。“上访不如上网”,惠阳已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了,如今都有“网上信访”一说,而且还催生了第三百六十一行——网络推手,包装、发帖、炒作“一条龙”服务。“上访不如上网”,效率高是高矣,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不过“礼失求诸野”终究是旁门左道,不值得称道。

 

谁都知道,要在浩如烟海的网络平台上赚取网民眼球指数,博得点击量,必须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否则就像投石入湖,瞬间湮灭在信息的海洋中。因此,以偏概全,夸大其词,是网络常见的包装之道。不全面、不真实的信息,误导了网民,激发了舆论,最终导致媒体审判,不但给政府制造成了极大的麻烦——顺从网络舆论可能有失公允,不顺则更惹不起——也给问题的公平、公正解决带来隐患。像淡塘村事件,淡塘砖厂就成了“替罪羊”。

 

存在就是合理的。同样,“上访不如上网”也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当下民意诉求的成本过高。这种成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时间成本。向政府反映一个问题要花多少时间?《半月谈》杂志曾报道说,到北京跑部位得一个星期左右,到省城找厅局得三五天,到市县至少要一两天。这只是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更长,一年半载甚至数年得不到解决都是常有的事;二是经济成本。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成正比,解决问题拖的时间越长,经济成本越高,官司打了几年打得倾家荡产就是这样来的;三是官僚成本。这是昂贵的成本。上访遇上官僚,回执单拿了一大摞,问题仍然没解决,没有收益,所有成本成为沉没成本。而相形之下,网络的大众性、快捷性和高性价比,使得传统的民意诉求方式黯然失色,于是便有了“ 上访不如上网”的说法。

 

“上访不如上网”一方面是社会转型,利益冲突加剧,社会矛盾激增,而行政、司法解决社会矛盾存在着渠道不够,力量不足,保障不力等问题;而另一方面,因公务员行为不端造成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司法腐败、不公等现象,使得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以至许多问题越拖就越复杂,解决起来越困难,积重难返。所以,要解决上网好过上访的问题,必须从整饬吏治入手,以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肃清司法腐败,提高法律保障力,降低民意诉求成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