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国货优先”应成定例
(2009-06-15 18:33:34)
标签:
杂谈 |
“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实施之后,针对政府采购中“歧视国货”的倾向,发改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等其他八部委日前联合发文,强调政府投资项目属于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产品。(见6月15日 《中国经济周刊》)
“4万亿”是纳税人的钱,目的是为了拉动国家的内需,刺激国内经济早日复苏,如果这些钱全买了洋货,无疑是拉动了他人的内需,为他人作嫁衣裳,偏离了初衷,得不偿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八部委联合发文是高瞻远瞩的,及时的。
其实,国家采购嫌土爱洋,价格嫌低爱高现象早就存在,在2006年总值为3000亿元的政府采购目录中,汽车以700亿元占了近1/4,成为总值最大的商品。而国产品牌汽车,在政府采购中几乎全军覆灭。一位人大代表甚至公开抱怨自己的企业研发生产的音响进了“鸟巢”,却进不了广州的亚运场馆,因为不是原装进口。
有鉴于此,财政部制定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于去年开始实施。今年更进一步,由发改委牵头,八部委发文,从中也可以看出财政部去年出台的两个“管理办法”效果不佳。
“拿纳税人的钱不买纳税人生产的产品”,国家采购为什么歧视国货?除了某些国货的质量确实比进口的稍逊一筹之外,恐怕还有其他因素,最堂皇的,莫过于“市场化”、“国际化”,仿佛用进口货不用国货就是“国际化”;最潜在的,是“权力美学”,用进口的、漂亮的、贵的,才能展示政府决心与实力;最说不出口的,恐怕就是利益因素了,进口货比国产货价格高,存在“运作”空间,而且现今进入中国的外国企业也懂得“攻关”了。当然,政府采购敢于、能够漠视规章,嫌土爱洋,还因为公权的不受约束。
政府采购,都不采用国货,叫公众怎么相信政府在关心、扶持国内企业,振兴国内经济?政府崇洋迷外,叫公众怎么爱国?国货受到冷落,哪有机会发展壮大,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其实,政府采购必须“国货优先”,是许多国家的选择,像印度、韩国就规定公务车必须用国产品牌。
政府采购“国货优先”既符合天然正义,也是国际惯例。八部委继财政部之后再次出台规定,予以明确,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避免财政部两个“管理办法”的覆辙,把相关规定落到实处。看来,要切实解决问题,既需要用政策去正面引导,解决“疏”的问题,也需要强化监督措施,解决“堵”的问题,光靠一纸空文,要完全杜绝其中的漏洞,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