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是折腾者的“生产力”
(2009-04-20 18:12:07)
标签:
杂谈 |
年年修路,岁岁翻浆。今年春季,哈尔滨市区路面的翻浆程度尤为严重。资料表明,1990年,哈尔滨的道路完好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到2008年底,哈尔滨道路完好率仅为75%,排在了第十五位。(见4月20日《人民日报》)
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在今年年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不搞朝令夕改,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折腾也是生产力”。此言甚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官员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瞎折腾”,把钱用到民生上,就是一种生产力,可以促进经济与社会良性发展。如果站在某些人的角度上说,则恰恰相反——折腾才是“生产力”。
年年修路,年年翻浆,这种现象不惟哈尔滨,可以说全国皆然。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苦不堪言的折腾——有路不能行,但这种折腾正中某些人的下怀,因为有折腾,某些政府官员、承包商,才有机会发财啊,你说这种折腾对他们来说不是梦寐以求的“生产力”吗?年年修路,年年翻浆对于他们来说,还折腾得不够,最好是今天修、明天翻浆,这样折腾才是最有效益的“生产力”。
公路建设存在着大量潜规则,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层层的审批、管理,已经将投入资金狠狠地刮了一层层,再经承包商层层转包,滚了一遍之后,到了承建商手上,按照严格的质量标准已经没有任何利润空间,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惟有通过贿赂公行,买通相关部门,允许自己偷工减料,牺牲工程质量。正因为社会的生产力被偷梁换柱,成为官商的“生产力”,公路建设出现巨大的“公地悲剧”,所以才会出现交通厅长前腐后继的现象,才会大量出现竣工验收十多天的公路就要推到重修、大桥还未通车就坍塌等连古代也不可能出现的怪现象。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认真去查,哈尔滨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为什么用充足的资金、优质的材料、现代的设备,修出来的路却是大量的“豆腐渣”?除了管理体制的巨大漏洞之外,事后问责、惩罚乏力也是重要原因。公路建设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正常使用年限,可即使是出现年年修路,年年翻浆的现象,也没见有人被问责——官员继续当他的官,承包商照样承包其他工程。如果严格执行的问责制,不够使用年限的公路出现问题要一查到底,从承建、承包到审批、监理、验收等无一幸免,对于行贿的商人、涉嫌贪污的官员按相关法律治罪,恐怕就没有那么多人敢以身试法了。
要不折腾,必须想办法提高官员、商人从折腾中所获取“生产力”的成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让其不敢随便拿老百姓来折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