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久耕被免职网民为何仍不满意?

(2008-12-29 16:57:40)
标签:

杂谈

 

 

鉴于周久耕擅自对媒体发表不当言论,同时存在用公款购置高档香烟的奢侈消费行为,南京市江宁区委决定免去周久耕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职务。(见1229新华网)

 

 

纷扰数周之后,周久耕落马,事件终于朝着公众、媒体希望的方向发展,按理说,“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网民们应该奔走相告、弹冠相庆才是,但纵观各大新闻网站,这则新闻的跟帖评论,仍是喜忧参半,质疑者多。主要表现在几点。

 

一是对相关部门的定调不满。江宁区纪委说周久耕是“对媒体发表不当言论”、“用公款购置高档香烟的奢侈消费行为”,如此定性,顶多就是违纪而已,构不上贪污受贿犯罪,而且还阻止了进一步的调查,“曲线救国”保全了周久耕,这个结论可谓丢车保卒之典范。相信他被进一步调查的机率不大,要弄情真相恐怕不易,网民因此对这种不彻底的“胜利”高兴不起来。

 

二是免职之后,还会不会东山再起?因为“公款购置高档香烟的奢侈消费行为”而撤官,周久耕这个职撤得有点勉强,有点应付,联想不久前南京市纪委说周久耕是偶尔抽抽天价烟“尝尝鲜”的说法,看来周某人“冷藏”一段时间,待舆情冷却之后悄悄复出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而且早就有先例了。如果这种官员还能东山再起,叫公众如何释怀呢?

 

三是体制内的纪检、监察、反贪部门都干吗去了?体制内设置不少的纪律部门,党政皆有,衙门不少,人员济济,行政成本很高,但成效并不理想,除了检举揭发之外,这些部门主动发现线索,主动出击查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非但如此,甚至对于公众监督的主动,网络监督的热情,他们仍然无动于衷,甚至还替被监督的官员打圆场、找借口,像南京市纪委的“尝鲜说”。

 

所以,周久耕虽然被免职,丢了乌纱帽,但公众的诸多疑问并不因为他暂时离开工作岗位而冰消雪融,冰山之角还待进一步揭开。如果南京方面只是为了“镇痛”而把周久耕抛出来,那么这“痛”能镇多久?下一个“周久耕”会是谁?

 

网络监督,能把周久耕暂时拉下马,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事,今天终于变成实现,但于现代政治文明而言,显然是远远不够。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如果公众监督不能迅速地、有效地启动体制内监督,把舆情转化为有行政效力的监察,则公众再热情,舆论再尖锐,都将事倍功半;公众监督,是成本最低、效果最优的监督方式,执政者应该从增进政治合法性、保护政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它、重视它,有效地自我革新,保持先进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