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贿赂诺奖评委之嫌的事以后少干点

(2008-12-14 15:10:02)
标签:

教育

9日,传出部分诺贝尔奖评委“接受中国政府赞助赴华旅游”的消息。美国《地球时报》援引一名反腐败机构负责人的话说,“这样的旅行有腐败的嫌疑”。而一位诺奖专家称,评委应邀到其他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是司空见惯的事,2002年,8名评委在日本政府资助下访问了日本。(见12月14日《成都商报》)

 

因此,我们的报章用了“无端质疑”定性。不过,此说似乎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为什么他们到日本访问,没有引起这种怀疑,而来华就会引起“无端质疑”?可能有许多原因,而其中之一,正如诺奖的主管科学院负责人奥克维斯特所说“最强调诺贝奖意义的国家是中国”,评委接受一个具有强烈诺奖意识的国家的资助旅游,很容易让人有异样的联想。

 

其实,诺奖评委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华访问了,2006年3月,一行四人的诺奖评委代表团就应中国教育部邀请到过中国(见2006年3月26日《扬子晚报》)。与两年前诺奖评委首次访华高调宣传相比,今次访华却不见任何报道,连教育部网站也找不到相关信息,不知是何原因。

 

浓郁的诺奖情结、教育部邀请、政府资助、旅游观光、不见报道……种种迹象串联在一起,外人难免要“无端质疑”了。不论外界的质疑是否有理,我们应该先检讨,有贿赂诺奖评委之嫌的事,咱们以后少干点,有损自己的清誉、影响评选的公正先不说,这样也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评委为了避嫌,反而会影响中国本土科学家得奖的机会;即使得奖了,别人也可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怀疑来路不正。

 

诺贝尔奖,作为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或杰出研究、发明、实验人士的一个国际性表彰,其意义不可小觑,对于一个从未得到诺奖的国家,急切之情可以理解,而问题在于心急未必吃得“热豆腐”,一味想着奖,舍本逐末,反而可能离奖越来越远,用公关评委的手段去谋奖更不是光明大道。

上次来华访问的诺奖评委就曾直言:“中国不应把得不得奖看得过重,而应把更多资源放在基础研究上”,这就是评委对我们委婉的批评与忠告。纵观国内的基础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制度缺陷等导致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眼前利益不惜粗制滥造,甚至抄袭作弊,发表论文数全世界第一,而真正具有独创性的东西却寥寥无几,就这种水平,老惦记着诺贝尔奖,岂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中国有句古话,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对诺奖亦然,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更不要有投机行为,埋头苦干,苦练内功,等到自己足够强了,诺奖自然会不会忘记你。

 

相关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8-12-14/032714876380s.shtml

扬子晚报:http://news.sina.com.cn/c/2006-03-26/08558532058s.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