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当前,每两年进行一次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有关院士制度的种种话题又被重新提及。其中,院士该不该退休成了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见10月8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院士问题多多,有的院士身兼数“职”——“神”,被社会摆上神坛;“商”,利用衔头经营;“霸”,占住茅坑的学霸……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院士问题,其实是一个多方引起的综合症,退不退休不是问题的关键。
院士本身的自省与自律是一方面。钱钟书在《围城》中就“老科学家”一词探究了一番,“老科学家”中的“老”字,究竟是修饰“科学”,还是“科学家”。许多院士,不是“老的科学家”,而是“老科学的家”,人老珠黄,毫无建树,依然恋栈,享受着在神坛上吃冷猪头的虚荣,缺乏学术人必要的自省与自律。
院士制度不规范也是一方面。院士制度各国自有一套,中国应该效仿哪一种制度?把院士当作学术荣誉还是教职,应不应该退休,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等等都应该有一个规范。缺乏规范,仁者见仁,无限放大院士的“能量”,自然怪象丛生。
不少地方政府、学术机构,深陷院士的衔头所带来的“晕轮效应”之中不能自拔,对院士怀着一种近乎图腾崇拜般的盲目敬畏,也是院士问题的重要推因。不问学术,只求衔头,重金聘请院士,非院士不请,学术经费非院士不拨,把学术当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来搞。中国院士自从被镀上了一层闪光的“行政色彩”之后,许多不应该享有的特权也就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弱化院士的“权威色彩”,还院士的本来面目,要从政府自身做起,给对国家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以崇高的荣誉是可以的,不管他是“老的科学家”,还是“老科学的家”,这是对他们过往贡献的肯定与褒扬,但一定要防止科学荣誉的畸化、异化、物化,并保证院士不会成为科学事业发展的绊脚石。当然,要实现这种宏观目标,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包括院士体制、科学评价体制、人才任用机制,等等。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7/1008/04/3Q8OC0JE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