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去年年底出台的一份文件,在全国首开先例。文件强调,市领导同志的活动除有特殊要求外,一律放到二版以后。要腾出大量头条的版面和时段用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报道。(见4月3日《中国青年报》)
领导活动“隐身”报纸二版以后,给基层、群众腾出重要版面,重庆此举无疑具有一定的“破冰”意义。曾经几何,“领导的利益无小事”,报纸头版永远是领导的“自留地”,成了领导的“起居注”,长此以往,庶几形成“头版政治学”——领导什么级别,用多大的篇幅,放在什么位置,标题大小,字号大小,套什么色,是否加框加线……都有成文不成文的“规定”,一不小心就会闹出让报纸从业人员闻之色变的“政治事件”,报社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头版的安排煞费苦心。在这种氛围熏陶下的百姓也形成一种畸形的“习惯性思维”:如果某位领导几天不上报,就是“出了问题”。
领导永远在头版唱独角戏,事无巨细都要占据“要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领导在前,民生大事再大都要往后靠。我们的官员为什么如此热衷上头版?原因是多方面的:威权宣示、话语霸权、牧民思想、传播幻觉……等等。不上头版,不能显示权威,不能传达政府声音,只有占据头版的位置,才能产生最佳的传播的效果。
事实上,领导活动新闻永远占据头版,恰恰是一种“传播幻觉”,并不符合传播学的效率要求——传播过程中传者的心理和受者的心理的契合是传播效率的前提,不能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新闻,哪怕在官员眼中再重要,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缺乏心理学基础的新闻传播,往往是无效传播。百姓都形成习惯,不看报纸头版,内容再重要恐怕也枉然,道理就这么简单。
报纸最终是办给普通读者看的(即使是党报亦然),如果想办好报纸,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读者的“口味”是不能忽略的。其实,把受众关心的、喜欢的、关乎民情民意民生新闻放在重要的位置,既照顾了受众的情绪,政府的声音传播更快、更广,传媒更具公信力、市场竞争力,所以说,这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政府、公众、传媒三方受益。
如果真能如此,领导活动放在哪个版在都不重要,只要是事关公众福祉,公众关心的,放在头版也是理直气壮。
领导活动“隐身”报纸二版以后,给基层、群众腾出重要版面,重庆此举无疑具有一定的“破冰”意义。曾经几何,“领导的利益无小事”,报纸头版永远是领导的“自留地”,成了领导的“起居注”,长此以往,庶几形成“头版政治学”——领导什么级别,用多大的篇幅,放在什么位置,标题大小,字号大小,套什么色,是否加框加线……都有成文不成文的“规定”,一不小心就会闹出让报纸从业人员闻之色变的“政治事件”,报社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头版的安排煞费苦心。在这种氛围熏陶下的百姓也形成一种畸形的“习惯性思维”:如果某位领导几天不上报,就是“出了问题”。
领导永远在头版唱独角戏,事无巨细都要占据“要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领导在前,民生大事再大都要往后靠。我们的官员为什么如此热衷上头版?原因是多方面的:威权宣示、话语霸权、牧民思想、传播幻觉……等等。不上头版,不能显示权威,不能传达政府声音,只有占据头版的位置,才能产生最佳的传播的效果。
事实上,领导活动新闻永远占据头版,恰恰是一种“传播幻觉”,并不符合传播学的效率要求——传播过程中传者的心理和受者的心理的契合是传播效率的前提,不能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新闻,哪怕在官员眼中再重要,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缺乏心理学基础的新闻传播,往往是无效传播。百姓都形成习惯,不看报纸头版,内容再重要恐怕也枉然,道理就这么简单。
报纸最终是办给普通读者看的(即使是党报亦然),如果想办好报纸,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读者的“口味”是不能忽略的。其实,把受众关心的、喜欢的、关乎民情民意民生新闻放在重要的位置,既照顾了受众的情绪,政府的声音传播更快、更广,传媒更具公信力、市场竞争力,所以说,这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政府、公众、传媒三方受益。
如果真能如此,领导活动放在哪个版在都不重要,只要是事关公众福祉,公众关心的,放在头版也是理直气壮。
前一篇:令人敬仰的“官场钉子户”
后一篇:回乡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