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17日,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作为第一个“一把手上电视”的领导,走进了演播厅。该节目开播1年多来,已有60多个市级部门和单位的“一把手”走上荧屏。截至10月底,接受投诉6893件,解决解答问题5232件,投诉解决解答率达76%。(见11月7日《中国青年报》)
“一把手”上电视,我认为既没有必要像某些学者一样,把它抬到“兰州治政理事的新模式”的高度,也不要像网评,斥之为“作秀”、“哗众取宠”,一棍子打死。我的看法是:凡是真心为民的新政都值得尝试。
记得伟人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理,兰州这个节目能够坚持一年多、播出300多期、60多个市级部门“一把手”都参与,再说人家是“作秀”,未免有点不顾事实、不近情理。因此,我愿意相信兰州此举是真心为民,而不是哗众取宠。
一项新政,是不是真正为民,能否得到群众拥护,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从老百姓的利益角度,“一把手”上电视,虽然还有种种不足,但无疑是开通了一条民意的“快车道”,极大地方便了下情上达,也加快了政府解决问题的速度(兰州的事实也如此),这就足够了。在老百姓朴素的哲学观中,做,总比不做强,即使它有“作秀”的嫌疑。
从政治伦理的角度,官员敢于直面舆论、公众,也是一种进步。它首先体现了一种态度的转变。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从来就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不屑与百姓解释,百姓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兰州的官员愿意上电视,向公众解释公共政策,传播公共信息,听取民意,纾缓民困,与民互动,这就是执政为民的体现;其次,也是一种政治自信的表现。由于一直以来缺乏足够释放通道,“原生态民意”让许多官员感到害怕,甚至恐惧,敢于在公共舆论面前直面“原生态民意”,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要有对自己的政治智慧、行政能力有足够的自信;与此同时,直面公众,听取民意,接受监督,只要持之以恒,对于改进政府机关的工作作风是大有裨益的。
正因为如此,即使在行政管理比较高效、监督有力的国家、地区,官员直接在媒体上接受公民提问也成为一种常态。香港的官员每周都定期到商业电台去接听听众电话,解释公共政策、回答公众疑问。
新生事物,总会有种种不足,“一把手”上电视亦然。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希望兰州把好事做得更好,公众也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6/ 1107/05/2VA8GS2C000120G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