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浙江、上海、山东等地纷纷派出考察团赴韩国考察该国的“新村运动”,他们都考了什么回来?据6月27日《法制晚报》以《浙江30名村支书赴韩国考察见闻:农民都可上网》为题,报道了浙江30名村支书考察的结果包括:韩国的村庄只有十几户人家、村官不拿工资、农民可以上网、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这则报道,让人想起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形——“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看来,韩国农村里的“耀眼争光”也让我们的村官“刘姥姥”们感到“头晕目眩”。
有关部门花重金把村数万名官们送到韩国考察,就是让他们集体当一回“刘姥姥”?村官不拿工资、农民可以上网……这些东西非得跑到韩国实地考察才能发现?发现了这些鸡毛蒜皮的东西对于中国新农村建设又有多大的帮助?
就这些“成果”,有关方面何必兴师动众组织村官去韩国考察?叫一批人去实地考察,回来写一本书,图文并茂,村官们人手一册,让他们学习去;如果村官们文化有限,理解不了文字内容,那就录了相,制成光碟;再不然,就从韩国请一些农民来巡回作讲解,总可以了吧?
事实上,韩国的“新村建设”运动所走的政府主导、工业化的路子是能够成为我国农村建设的“路径依赖”还很难说,而且今天看来,韩国的“新村运动”也存在着不少弊端——过于依赖政府的行政效力,农民滋生了依赖思想和情绪,捆住了他们原有和潜在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运动成为“下乡式”。即使我们不考虑这些,执意要向他们学习,那也要明确学习目标、考察内容,真真正正学点东西回来,否则就太对不起纳税人的钱了。
村官大规模赴韩考察“新村运动”消息传出之后,就有许多评论者担心,它会重蹈以前的领导干部出国考察热的覆辙,变成村官们的一种福利。如果他们没有韩国的建设经验与精神内核,而考回“农民可以上网”之类的东西,那还真被评论者们不幸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