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加价率”是药价“退热贴”?

(2006-06-01 16:29:58)

    5月31日,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提出了八项治理整顿措施。其中一条非常具体,那就是“公立医院药品加价率不得超过15%”(见6月1日 新华网)

 

15%的加价率能否给虚高的药价贴上一块“退热贴”?

 

理论上说是没有问题的。药价虚高,有的药品从药厂到药房,价格数倍翻升,有的竟至几十倍,已是人尽皆知的秘密。就在上个月,烟台的药品集中招标,药店里零售价仅7元钱的血塞通,中标价竟至19.17元;一片胃铋治的中标价,竟然是市场价的14倍!如今,按规定只能加价15%,出厂价10元的,药房只能卖11.5元,理论上对平抑药价肯定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套用一句药品的广告用语“药品好不好,关键看疗效”,15%加价率这块“退热贴”的疗效如何?恐怕不容乐观。药品加价率从以前的数倍、数十倍到现在的15%,大幅度降低必然会动到医疗单位原有的巨大的“奶酪”、甚至是药厂的得益,因此,这种政策也就别指望得到他们的拥护,自觉地执行。非但如此,按照过往的经验,虚高药价的利益共同体肯定会联合起来,通过种种“潜规则”来规避法规风险。

 

要让政策执行不走样,把虚高的药价切实压下去,势必就要政府职能部门伸出“看得见的手”进行干预。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药品出厂定价是否准确,那么有关部门能否做到对所有的药品出厂价进行审核呢?即使审核,是否可以还原药品价格的真实面目呢?显然是令人忧虑的。

 

其实,发文的八部委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把“改进药品定价方式,选择部分政府定价药品试行从出厂环节核定价格”作为整顿措施的第二条加以强调。但这一条规定同时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政府是不可能对所有的药品出厂价进行审核的。面对每年层出不穷的新药,挂一漏万式的审核,对全面抑制虚高的药高的作用有多大?有所选择的审核,对被选中的药品严格定价,而其他同类药品却不管,此举公平何在?即使是对某些药品进行定价审核,审核部门又如何克服药厂定价的信息不对称、审核者的以权谋私等等问题?

 

看来,单凭这项政策仍不足以对平抑目前虚高的药价产生釜底抽薪的效果。可以说,药价“高烧”,是“躯体多种炎症”的表征,既有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管理体制、医疗体制问题,也有官员腐败问题,总之是一言难尽。因此,治理起来,也不要指望某一个单方就可以让药价全面“退烧”。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060601/n243514540.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