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黄钟大吕
——第14届上海电视节电视连续剧“白玉兰奖”感言

《闯关东》剧照
第14届上海电视节,最大的赢家,无疑是电视剧《金婚》,四项提名全部获奖,对“白玉兰奖”来说这是第一次。电视剧《士兵突击》斩获最有分量的最佳电视剧金奖,成为本届电视节的另一个贡献。大小奖项各有归宿,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获奖者应该接受祝贺,但,笔者却甚为遗憾,以为本届电视节,错失黄钟大吕,对优秀的民族史诗性作品《闯关东》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有此感言,盖因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士兵突击》的假定性消减了现实的力量。电视剧金奖获得者《士兵突击》诚然是近年来优秀的作品,鲜活的人物,草根英雄形象,成功地传递出了崛起中的草根英雄的精神气质,也很好地诠释了积极健康的青年人成长故事,但整个剧集最高潮的段落,却是在假定的环境中完成的。对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来说,故事的高潮在虚拟的战役中完成。这让电视剧的力量被削弱,假定性现实让该剧距离传世之作尚有遥遥之途。
其二,《金婚》流于琐碎,艺术概括力量不够。作为家庭伦理剧,《金婚》书写了一个家庭,一对夫妻的生活、婚姻的编年史,将一个家庭的变化和时代、社会的大变化联系在一起,滴水观海,很有意味。诚如评委会主席张纪中所言,“《金婚》以编年体形式讲述了一对夫妻50年的生活,故事虽然平实,却让人感觉厚重,而这种厚重感恰是在琐碎生活中提炼。”但琐碎也是本剧最大的缺陷,家长里短显示出韩剧之风骨,在推进荧屏的中华风方面缺乏力度,该剧与精品力作之间尚有距离。
其三,真正的民族魂、史诗作品《闯关东》应当给予更多的尊重。
本届电视节评委张纪中先生,在颁奖之前,发表声明,以为本届电视节不会用平均主义去分配奖项。这种声明也隐藏了另外一种极端,过于集中和过于信仰一种创作风格或者样式。作为一种成功的运作策略,本届电视节让观众明白了大奖可以如此集中。这未必是好事。
在此,我想就被本届“白玉兰奖”冷落的《闯关东》多说几句。《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炯异、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这是对那场历时200年的民族大迁徙的一次深刻钩沉,尘封的历史因此而鲜活,也让人们开始关注这样一段民族的奋进史、血泪史和抗争史。电视剧取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把历史风云变化和一个家族的命运精密相连,将几代人的爱恨情仇和民族历史的崛起相对应,具有高度的时代概括性,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被高度浓缩,叙事节奏清晰明了,具有上佳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艺术概括力。《闯关东》透过传奇人生,再现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可征服的民族精神。堪称是近年来电视剧创作的黄钟大吕,具有时代质量,对这样具有坐标意义的精品力作的怠慢,是非常让人遗憾的。中国电视剧史将会铭记错失黄钟大吕的这届白玉兰奖。
——本文发表于《电影》杂志2008年08月总第85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