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影评的流行病

(2008-05-06 13:45:06)
标签:

文化

                               网络影评的流行病网络影评的流行病
  有感于时下电影批评的八股气息和玄学之风,更有感于电影批评的沦落,我在我所主编的《电影》杂志上开辟新栏目:反思影评。旨在呼吁社会各界给得了流行病的电影评论会诊,倡扬郑重的电影批评之风。
  为此,我把视野投放在网络上的电影批评。网络影评的真诚和率性、草根气息和平民精神让我感动、让我叹服。一时以为电影批评的希望在这里。近来我越发觉得网络影评也得了流行病:酷评成风,酷评成为时尚。所谓酷评就是冷面,冷血,冷刃,零情感操作,浑身锋芒,一路砍杀,管你是谁,爱谁是谁,管你是何等成色的作品,只要我不顺眼,便血刃到底。用情绪代替判断,用谩骂代替观点,追求发泄的快感!意气用事,丧失理性。影片不入眼,则砍倒,谁说好就跟谁恶语相向;影片被他欣赏,则护驾到底,谁说一个不字,就跟谁急!
  我曾领教过酷评的剑法,不过没有和他们过招――犯不上。不久前,我写了篇名为《五颗子弹的智慧和愚蠢》的文章,也贴到我的博客上,招致一位网友的兴师问罪!那位网友言之凿凿地说《五颗子弹》不是电影,是东西,是垃圾。责问我站的是什么立场,讲的是什么意思!其实,我对这部影片既说了它的优势,也说了它的可笑之处。这位可爱的网友还让我记住,没有看过《辛德勒的名单》,就不是真正的影迷。他以为我没有水平看《辛德勒的名单》,或认为我欣赏不了。这都不算什么。说心里话,我敬佩《辛德勒的名单》的政治文化立场,悲悯情怀和人类精神,但是,自从斯皮尔伯格不屑于北京奥运,公然伤害我们的民族情感,我就反感他了,斯皮尔伯格算老几?!话再说回来,不是所有题材和样式都可仿效《辛德勒的名单》。若那样,则悲哀已甚!
  还是不久前,我在高群书的新作《千钧一发》的观摩研讨会上做了发言,我激赏这部影片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类型化和生活化的组合,英雄人物和草根情怀的组合。同时,我也指出影片的缺失――陷入创作时髦病,追求生活原生态追求到了生活环境的脏乱差。倘若再展示一些主人公生活环境的另一面――欣欣向荣的都市,让主人公在两种环境两种文明碰撞映衬之中展示他丰富的情感和性格为好。不料,一位网友在网络上发表对我的批评,认为我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御用文人观点。呜呼,我都不知我被谁御用。但,我自知我不轻松,我要有责任。为文为人,要面对时代,面对公众,面对自己的良知。
  电影批评是社会公器,不是泄欲器。我反对非理性、非文化的酷评。

——本文发表于《电影》杂志2008年6月总第8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