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稀成感慨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长影厂任艺术办副主任。那时的我风华正茂志向如云,却寂然无名空负才情。由于精力过剩,又不像时下那么多应酬,空余,便被吉林省作协创办的文学院院长拉去,做起了客座教师,指导业余作者写作。
那种指导不是面授,而是函授,每月我都收到十余位作者的创作文稿(多为小说、散文和诗歌),我的任务就是给每篇作品写出点评意见。我看得很上心,点评意见也写得富诚意而又准确。因为我自觉与这些作者爱好相同;道同,便生出惜惜之情,乐此不疲地做起指导老师来。
不久,我便被调到北京,创办中国电影周报,任报社常务副总编。不得已中断了这档子文差。后来日渐繁忙,编务繁忙,写作繁忙,应酬繁忙,渐渐淡忘了这段文事。星光闪烁之间,不觉竟过去了二十年。前些日子上网,发现了我过去辅导过的一位业余作者写了篇短文,真诚地感念当年,四处访查我的消息,遥祝平安。我被深深感动。滚滚红尘当中,做了些许力所能及的助人小事,竟被人铭记于今。我感叹,做一个作家是幸福的,特别是能怀有平民情怀悲悯之心的作家是幸福的。
特转发此文于下,心当铭之。
你好,我的17号老师
文/芎琼
吃过晚饭,我听着音乐,打开我的小书柜准备整理和擦拭一下灰尘。每过一段时间我都要看看它们,这是我平日积攒下来的书。我视它们为宝贝。
我按着顺序把最上面的东西拿下来,两包装满信件和证件的档案袋,两本大影集,一纸袋我以往写的习作。这些都是我历史的见证。
每次看到它们都很亲切。我本想看一下我以往的习作,那都是我学习打字时慢慢打出来的,都是些小青果。可我倒出来的是一堆红本本,除会计证珠算考级证剩下全是些结业证。什么广播电视大学结业证科枝进修结业证会计进修结业证总之都是当时应付过关的东西。当我拾起最后三个小本本时心中泛起思绪,它像我最亲的朋友。这就是85年至87年的省文学函授中心的结业征。
整整二十年过去了,它象征着我的朋友和老师。那段时日它帮我度过很多不如意的时光。想起那时真不容易,上班要敬业,要业务考级。有的是费心有的是应酬得来的这些小本本现在已没一点用处。可这三个小红本在我心中是有地位的。虽说和我的工作无关,但我是用心得来的,我很感谢拥有它。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岁月,那时已是三十几岁的人了,也不记得在什么杂志报刊上看到的招生广告,反正几十元的学费也不多就报了名。接着中心就一月一期寄函授中心的《作家之路》杂志和一些资料。学员每月交一篇作业,由固定老师辅导。我很认真地写每篇作业,我的辅导老师也在退稿笺上写满了评语和建议。我很感兴趣,我简直把副业当成主业,把主业当成副业了。我喜欢看老师的指导信,我至今还保留着。
我从另一个纸袋倒出这些信件,一封封地看,不由心中还是如初时的激动。这长长的辅导信写满了鼓励的话语。多好的老师呀,同时心中不由惭愧。我那拙劣的作业怎叫老师费这样的心血。78号老师的辅导信有这样一些话:“文学创作,就要把生活中的事情加以提炼,加以集中和概括,写出比现实生活更高的东西。使人们从中陶冶和启迪。《红叶》诗一首我看过了,较有感情,小说《失去的春天》也看过了,立意很好,但要深化主题。你可修改,再深挖一些。但对一个初学者最好先练一种艺术形式。这些意见对你来说是否严格了些,但你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看到这些话真是心存感激,谢谢你老师!
我又展开一封,这是17号老师的评语信。17号老师是我的提高班辅导老师,他在我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可不到一年他被调走了。可他的信我保存完好,想起来我都要看,鼓励自已。这是一封小说作业的回复,老师写到:“《白云,我要对你说》一文,有吸引力有可读性。这原因大概是因为写了一个女子前半生的坎柯命运,尽管剖析得还不够,但作者充满感情描写的。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同情之心。女主人公没有爱情的时候,找到了事业这个精神之柱,主题是有积极意义的,看来,你有写好小说的艺术感觉。这篇小说可认真修改:
1要深化主题。她追求什么样的爱情?可再丰富一些,深挖一些。
2写出“东方女性”的特点,怎样找到爱丰富爱。特别是写出事业上的奋斗精神上的追求。可再构思几个细节。
修改后寄来,或直接投稿杂志社。这样的评语让我每次看都很是感动,我没一分的自傲。我深知这是老师的鼓励。我写了一封感谢信寄给老师。后又把这篇小说修改好寄出去。可不知为什么老师没收到,(我放收发室等邮递员取走,可能被人偷走探寻密秘。)老师回我一封长长的信。这封信我已看过好多遍,但今天看来还是那样的亲切。老师开头这样写到:
XX同志:
给17号老师的信收到了,我就是17号老师。我们虽未见过面,但我通过你的作业可以想到你是个上进心很强的人,又是个有生活积累的人。你观察生活很细,要努力坚持下去。不要怕别人讥嫌。我看你行,只要坚持多读多思多写一定会成功。人,不论是做什么工作总应有一个精神支柱,我以为最好的精神之柱就是理想,我常用这样的话安慰自已。一切都是短暂的,唯有事业是永存的!(这是我自已写给自已的座右铭)
又:辅导老师绝大多数是中心聘请的,我在长影工作,以前也做过业余作者,后来有幸成为专业创作人员。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中断学习。有什么困难我将尽力帮助你。如到省城办事欢迎到长影来。
地址: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办公室
17号老师赵葆华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九日
这是和17老师的唯一的一封通信。以后再寄作业就换了27号老师,这老师一样的耐心评点和指导,(真佩服这些老师的敬业精神)我不知老师的去处。一次我去省城出差,我按着老师的地址去长影,想见一下老师,也想知道老师的去处。我第一次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大门前,心中忐忑不安地走到收发室。当我正要开口时,收发室里的那位中年男子主动和我打招呼说:找人吗?我说明来意,我说要见一位赵老师,他说:赵老师?眯着眼想了半天又说:什么名字?我说叫赵葆华。他一下恍然大悟,啊知道知道,艺术办的赵葆华,他调走了,调北京去了。我一听心中失望。我说北京什么地方?他热情地说我给你一个地址,随手在桌上拿张废纸写了一行字递给我。北京新外大街2125号中国电影周报。我拿着这张有点皱折的纸打了招呼就回身走了。我还没走几步,就听那个中年人叫我,他说:要不你去他家找他,他家在长影宿舍几栋几栋,他人还没走,正在准备般家。明天就走了。我谢了他的好意,但我不能去,这时我怎能好打扰老师呢!
年底我收到中心寄来的提高斑优秀结业证书,以后不交作业人也松懈下来,但我使终不望老师的告诫,我买了几本写作的书,有空就读。一天我看累了,就打开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新闻节目。漂亮的播音员在介绍会议嘉宾有谁谁时,一个名字一下冲进我的耳鼓,赵葆华一——我立时注意起来,画面上一个高高的中年男子,我感觉他就是我的17号老师,但看他的名字我一直认为他是女老师呢!画面持续不到一分钟就没了,但我印象已很深了。那一瞬间我感觉他很象电影演员达式常。我心激动半天,觉得事情就这么有意思,虽没见着老师,但在电视里看到了,也许就是这样的缘吧!后来我从单位财会科调到工会,相对闲暇的时间多了,我就写些小稿试着投给晚报,还真登了几篇“豆腐块”的小文章。
时间真快,一转眼到了退休的年龄,我又拾起写作的梦想,做为我的生活方式。我买了电脑,注册了博客,练习写点东西。前些天我把过去的习作投给一家文学网站,得到编辑老师的一条评语,他说:你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作者。就这一句话我感到很安慰。虽算不上成功,但承认了我的第一步。今天重看老师的信怎不感谢老师当年的鼓励呢!俗话说受人点水之恩应涌泉相报,我无以回报老师,只能借助今天的小文感谢老师,谢谢老师!
好了,再次的问候:你好吗?我的17号老师!
该文出处: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1-24/16714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