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吟艺途 |
九十年代初,我正雄心万丈精力过剩,一心想在多个领域展示自己的才情。那时,我的正式身份是中国电影报社常务副总编兼常务副社长,业余身份是剧作家和影评家。我痛感于自己的剧本搬上银幕后,落下揪心的遗憾,于是,下狠心要干导演,也好趁机转行。
命运对我不薄。我刚有个想法,就遇到香港企业家吴茜小姐,她愿资助我拍一个中篇电视剧,条件是,中央电视台播放。我满怀自信地允诺了,合同也签下了。哈尔滨电视台台长李德道兄愿承担担保。我幸遇这些贵人。我躲在香山卧佛寺,一周后,我拿出剧本《白塔风铃》,剧本得到各方认可,资金顺利到位。我踌躇满志,认认真真地拉开架子,既当导演,又当制片人。我请来了北京人艺的吕中担纲主演,又请来了国家级的奉调大鼓艺术家魏喜奎担任女二号,男主演则是因电影《归心似箭》而声名日隆的北影演员赵尔康,还有几位颇具潜质也甚有声名的青年演员在剧中出演角色。摄影则是长影的著名摄影师王启民(代表作品《人到中年》),可谓名流荟萃,堪为一流班子。剧本表现四十年代末北京一位年轻鼓书女艺人痛别夫与子,被裹挟到台湾,80年代初回到北京,寻找铭心刻骨的一段往事……为了重现当年景象,外景选在北影仿清一条街,白塔寺夹道、东直门四合院、西直门小火车站,动用消防车四辆,群众演员百余人。足足折腾了三十天。吕中、魏喜奎和赵尔康的艺德、人品和演技令我终身难忘。为三集电视剧下这等功夫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拍摄经费冒顶,到后来,该剧做后期经费告罄,仰仗哈台德道兄,无偿提供后期制作所需机房。我去哈尔滨做后期时,连火车票钱都没有了,何等狼狈!
功夫不负苦心人,《白塔风铃》于1994年除夕之夜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放,正月初五、十五又重播。反响颇佳。此剧获东北地区电视剧金虎奖一等奖,黑龙江省白天鹅文艺大奖。名声有了,我做导演的欲望却消失了。我自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旁骛,我发誓老老实实写我的剧本,永不再干导演。《白塔风铃》是我的导演处女作,也成了我的导演终结篇。我又自此悟出,我不适合干制片人,《白塔风铃》后期拮据,与我乱发奖金有关。拍戏时,我看谁加班就给谁发奖金,其实不妥,因已有合同和酬金在案。
《白塔风铃》还让我悟出,作品要成功,一要真诚,二要认真,三要有丰富的想像力,这是就创作层面而言。
《白塔风铃》的成功让我在心底永远感谢一个人,那人自此佑我……
《白塔风铃》播出已十二年了,剧中萦绕的情致总是挥之不去。我为此剧作了一首主题歌,那是一段奉调大鼓的鼓词,特抄录一段,献给博友和网友,也与废话诗相映成趣,各领风骚:
……
我想化做
昆明湖畔的细雨
飘洒进你蓝色的梦里
我想化做
紫竹院里的青草
缠绵在你的心里
我想化做
白塔上的风铃
温语在你的耳际
我想化做
八达岭上的长城
蜿蜒在你对故乡的
记忆
……
(对不起,又打回车键了,有违时弊!)